“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這樣寫的: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通過描畫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點出與友人離別的氣氛,表現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懷,最后勸勉友人不必在離別之時悲哀流淚。
中華大地,從大禹治水起就被劃分為“九州”,再向外,古人發現向東、向南會遇到浩瀚無際的大海,于是認為如果不斷向北、向西走去也會遇到大海,中國的疆土四面都有海環繞,于是各按方位給它們取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既然九州之外為“四海”,所以古人又稱中國為“海內”,如果四海之外還有世界的話,則稱“海外”。
所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說:我們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誰到了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鄰而居一樣,友誼是不受空間限制的。這一下就把兩人的友情升華到一種很高的美學境界,這兩句詩也因此流傳千古。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實際是脫自漢魏詩人曹植(曹操的兒子)“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贈白馬王彪》),意思是:大丈夫志在闖蕩四海之內,建功立業,即使遠隔萬里,也如同比鄰一樣。
作者/王玉民北京古觀象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