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日,吃上一鍋熱騰騰的涮羊肉,真是人生最舒服的事情之一了。清爽的湯汁翻滾,一片片薄薄鮮嫩的羊肉下入滾水中,瞬間熟透,夾起來沾一些摻和了腐乳和韭菜花的麻醬,再淋一點辣椒油。一口下去,香氣直沖頭頂,舌齒咀嚼之間都是滿足!人們不得不贊嘆,究竟是誰有這樣的閑情雅興,能發(fā)明出如此美味的食物呢?
涮羊肉在歷史上,是一道很有歷史價值的菜肴,它起源于哪個朝代,目前有三種說法。按可信度由高到低,分別是:元朝、清朝、宋朝。
一、起源于元朝傳播最廣、最有人氣的一種說法,就是涮羊肉是元世祖忽必烈發(fā)明的一種行軍美食。元朝軍隊的能征善戰(zhàn)是歷史上有目共睹的,他們一直秉承著游牧民族的特點,作戰(zhàn)勇猛,行軍速度快,經(jīng)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取得巨大的勝利。這樣的一支軍隊,飲食自然要保證足夠的熱量,才能讓士兵有力氣拼殺,所以他們的主食一般都是羊肉。這種既美味又能提供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的食物,即使在現(xiàn)在的蒙古族,依然非常受歡迎,是傳統(tǒng)的食材。
但是比起糧食,肉燉熟所花費的時間就很長,時間短熟不透,吃下去不好消化還容易生病。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時間就是勝利。一次忽必烈行軍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剛埋鍋造飯打算吃一頓羊肉大家補一補,突然得到報告,敵軍已經(jīng)迫近。
時間緊迫,忽必烈看到羊肉已經(jīng)處理成大塊,鍋里的水也滾開了,看樣子煮熟羊肉塊是不可能了。忽必烈靈機一動,拿出貼身匕首削了薄薄一片羊肉,用刀尖挑著到滾開的水里涮了一下,肉瞬間就熟透了。再蘸著鹽吃下去,居然非常美味。忽必烈趕緊召集將士們,自己切自己涮,快速的解決了這餐飯。吃飽喝足的將士們戰(zhàn)斗力爆表,騎馬上陣,大破敵軍。涮羊肉因此也變成了元朝人餐桌上的美食。
二、起源于清朝初期而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涮羊肉起源于清朝初期。中國人吃火鍋其實是很有歷史淵源的,據(jù)說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清朝的時候火鍋已經(jīng)發(fā)展的非常完善了。無論是歷史文獻還是現(xiàn)在的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皇帝大宴群臣的時候,經(jīng)常會上一道“暖鍋”。而清朝人的火鍋,也藏于故宮博物院,跟現(xiàn)在的火鍋非常相似。
據(jù)傳說,康熙、乾隆時期所舉辦的幾次規(guī)模非常大的“千叟宴”,里面就有羊肉火鍋。《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也可以看出,這里也比較肯定涮羊肉的起源確實是游牧民族,不過清朝將其發(fā)展完善了,就比較接近于我們現(xiàn)在的火鍋了。
三、起源于宋朝還有一種說法,是宋代人發(fā)明的涮羊肉。南宋人林洪在所著《山家清供》中提及到涮羊肉。他對所吃涮兔肉極為推崇,不僅對兔肉的涮法有詳細記錄、連如何調(diào)配蘸料都有詳細描述,還寫詩贊美,詩曰:“浪涌晴江雪,風翻照彩霞。”這是由于兔肉片在熱湯中的色澤如晚霞一般,故有此詩句。在講完涮兔肉以后,他也說豬肉羊肉皆可。按照林洪的記載,肉要提前經(jīng)過處理才能涮。先把肉切得薄薄的,然后用酒、特制醬料、辣椒提前腌制,待肉入味后,才可以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