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每次看《金粉世家》,都只看前半部分,后半部不忍觀之。
風流浪漫的貴公子愛上了清貧女學生,為了找到她,雨中追車;為了追到她,他讓葡萄藤上開出了百合花。
終于,抱得美人歸,可他不懂珍惜。
夫妻生嫌隙,他去找舊愛白秀珠,她搬進了舊閣樓。一場大火,將過往燒得一干二凈。
在火場里,多情公子幡然悔悟,重新意識到冷清秋的可貴,雖然從此天各一方,但誰能確定未來的某一天,會不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相遇呢?
總歸,還有一個美好的念想。
這是李大為導演在熒幕前為我們描繪的凄美愛情畫卷,但在原著作者張恨水筆下,金燕西只是徹頭徹尾的浪蕩公子,比起陳坤飾演的少了幾分真情,多了幾分紈绔習氣。
透過陳坤的一舉一動,我們能看出劇版的金燕西愛過冷清秋,他翻遍北京城尋找冷清秋,之后那些浪漫而又瘋狂的舉動,都是出于一見鐘情的愛意。
但在小說里,金燕西初見冷清秋,只不過覺得她和倚紅偎翠不太一樣罷了,之后的所有舉動有獵奇心,也有機遇和身邊人的推動。金榮告訴他自己找到冷清秋了,他的第一句話是:“我要找誰?”金榮笑道:“七爺很掛心的一個人。”金燕西道:“我掛心的是誰?我越發不明白你這話了。”
其實,若金榮沒有用心去找冷清秋,這段孽緣可能在第一次見面后就無疾而終了,金燕西并沒有那么掛心冷清秋,也不會像劇版里那樣固執的要找到冷清秋。
在時局動蕩的年代,這段不純粹的感情,兩個來自不同世界、世界觀有著重大分歧的人,終究要回到屬于自己的那方天地里。
在原著里,冷清秋的結局在一開始就已交代清楚。
那時應該是冷清秋離開金家的十多年后,除夕就快到了,故事的敘述者在北京城的大街上行走,遇上一個30歲左右的婦人,臉色憔悴,但拾掇得很干凈,一望便知年輕時是個美人。
只見她在街上搭了一個簡單的攤子,幫過往的行人寫春聯,靠賣字賺點錢。她告訴敘述者,自己姓金,娘家姓冷,是的,這個美婦人就是曾經的七少奶奶、冷清秋。
當年,她獨自帶著和金燕西的兒子從火海里跑出來,隱居在北京城里,靠賣字,靠教學生,也靠晚上做手工,勉強養活自己和孩子,日子不可謂不艱辛。
而金燕西呢?在原著里他從始至終都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金家衰敗后,他改名景華,成為了一名演員,拍了一部《不堪回首》的電影,內容和他自己有些相似:一位有錢的青年,在該讀書的年紀不好好讀書,專門去求愛人,后來家中遭了變故,沒有錢供給愛人,愛人和他翻了臉......
可見,在金燕西的眼中,錯的不是自己,他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了冷清秋。冷清秋這一生,終究是錯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