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僖公十四年》有一句話:“背施無親,幸災不仁。”意思是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或者遭遇不幸時感到開心。濃縮一詞——幸災樂禍。
這個漢語成語“幸災樂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幸”即慶幸、幸福;“災”即災難;“樂”即快樂、愉悅、高興;“禍”即禍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看到別人有了災難,自己感到愉悅、高興和慶幸,甚至是欣喜若狂。
說白了就是看到別人有了災禍自己感到快樂幸福,指的是某些特殊人與人在特定的場合發生的事,含貶義的意思。
德國人也有一句俗語稱:“最純粹的快樂就是,從別人的困難中所得到的快樂。
一般人要看的是羅士提·哈默,演《禮讓老爹》的小男孩,后來吞槍自盡。或是川特·里曼,《保姆與教授》里那可愛的孩子,后來在游樂園的圍墻上吊自殺。或是小艾莉莎·瓊斯,在《合家歡》里演芭菲,抱著個名叫貝思禮太太的洋娃娃,后來吞下了洛杉磯郡有史以來最大量的安眠藥而死。
『所以德國人說:“人的心理就是幸災樂禍。”我們最純粹的快樂就是看到我們嫉妒的人受到傷害,那是最地道的歡樂,就像看到一輛豪華車轉錯了彎開進單行道時所萌生的那種開心的感覺……』
——恰克·帕拉尼克
外國人講話就是很直白,包括一切人人之間友誼與愛情,含褒義的意思。
我想知道,你們對德國人的這句俗語是怎么理解的呢?你會認同這一觀點嗎?難道說,德國人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區別,不只是在人文思想上有差異,這情有可原嗎?連人性弱點上也存在不同嗎?
我們按道理來說,人性弱點應該是不分種族信仰及文化的都是相通的才對,可是德國人的這種觀點,很顯然是以我們的儒家思想是相通的。
咱們中華儒家文化講究的是:
人人愛我,我愛人人。
中華文化從來就不認同,快樂是從別人的難處所得,別人有難處,應該給予同情心和積極的幫助才對,當然文化不能夠代替人性,文化只能起到引導教育與規范的人性,卻是純天然的內在屬性,是根深蒂固的。我們再細想德國人的這句話,也只是在思想和道德上予以獨家文化存有差別,而在純人性上是相通的。
因為人性是種族性,超道德、超思想、超能力的。說的是,人性是人類天然的共同屬性,是以生俱有的超后天形成的特殊屬性,文化能夠形成思想與道德觀念,而思想與文化,道德只能起到規范與約束,卻不能根除掉人性的弱點。
中國自己屬于“幸災樂禍”,以德國人的“純粹的快樂就是從別人的困難中所得到的快樂”,以比較來說,所顯示就是東西方人,在人性的定性上是不謀而合的。
程然你也知道,東西方人包括地球村的人都是統稱為人類,人類的屬性是相通的,差異也只是反映在文化和思想上及道德觀念的層面上。
試問:你有沒有過你的同事、鄰居、同學或競爭對手,當他們有困難或遇到災禍時,而你內心感到的是快樂和興奮呢?就拿你的競爭對手來說,當他有困難時,你是不是快樂到手舞足蹈,甚至開瓶香檳酒慶祝一番都是有可能的。這都是因為人性的許多弱點是貫通的,比如羨慕與妒忌是孿生,妒忌與憤怒是連襟,心里有了憤怒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恨,有了恨就盼望他有難,而當他有了難,自然的你、我、他就會高興就會快樂,也就說人們常說的“幸災樂禍”就是這樣的。
答案:每個人都是有過的,只是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和人人不同的感受之分。
因為人與人的修養之道的觀念不盡相同,人與人存在狹隘及寬厚的不同胸襟。
虛榮心也是人性的弱點之一。總的來說“幸災樂禍”人人都有過,告訴你,我也有過,本不想談論這個話題,可是人性就是人性,不承認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你們說,我說的有道理嗎?贊同的給個掌聲點個贊,因為我很“虛榮”,虛榮心使我愿意聽別人的贊賞,而不愿意聽別人正確的批評和指責,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
答案:肯定是。
因為虛榮心也是人性弱點之一,虛榮心是人人共有的,不同的差異在于強弱之分。虛榮心的強弱,會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虛榮心會隨著閱歷及年齡的增長而降低,但虛榮心會伴人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