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
黏蟲食性廣泛,為害麥、稻、粟、玉米等禾谷類糧食作物及棉花、豆類、蔬菜等100多種以上植物。
[形態特征]黏蟲屬鱗翅目,夜蛾科,俗稱夜盜蟲、五色蟲、花條蟲,是一種遷飛性農作物主要害蟲。
[發生特點]
黏蟲的食性較雜,主要為害玉米、谷子、水稻、小麥,大發生時也可為害棉花、豆類、白菜、甜菜等蔬菜。黏蟲的為害對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影響,大發生時,常將葉片全部吃光,僅剩光桿。若防治不及時,常造成大幅減產。成蟲可遷飛,以幼蟲,若蟲為害,在河北以二代、三代為主害代。二代發生于6月上中、旬,產卵于小麥和春玉米的枯黃老葉上,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蟲孵化為害小麥和早春玉米,三代黏蟲在7月底至8月上旬左右發生,主要為害夏玉米。成蟲趨酸甜物性較強,趨光性弱,卵產在葉鞘內面和葉面上,并分泌黏液將葉片卷起,每頭雌蛾平均產卵40~170粒。幼蟲有假死性、群集性,白天潛伏在稻草下部或草叢、玉米葉腋處,白天一般不在葉片上,傍晚晚上開始活動為害,老熟后在草叢或土塊下化蛹。幼蟲3齡后即進入暴食期,可在很短的時期內將葉片吃光,并能群集向附近田塊遷移為害。
[防治***]
針對黏蟲繁殖速度快、短期內暴發成災,3齡后食量暴增、耐藥性強等特性,黏蟲防治應采取“控制成蟲發生,減少產卵量,抓住3齡幼蟲暴食為害前關鍵防治時期,集中聯片普治重發生區,隔離防治局部高密度區,控制重發生田害蟲轉移為害,密切監視一般發生區,對超過防治指標的點片及時挑治”的策略。
(1)防治成蟲,降低卵量。利用黏蟲成蟲產卵習性、趣光、趨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誘捕器、殺蟲燈等***誘殺成蟲,減少成蟲產卵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
(2)防治幼蟲,減輕為害。在幼蟲發生初期及時噴藥防治,把幼蟲消滅在3齡之前。
(3)達標防治。玉米田蟲口密度達120頭/每百株以上時,每畝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毒死蜱乳油、或20%滅幼脲3號懸浮劑,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50%甲氰菊酯、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加10%咇蟲啉按說明倍量噴霧防治。
(4)注意事項。施藥時間應在晴天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5點以后,噴霧均勻周到,田邊地頭雜草上都要噴到。對于侵入玉米雌穗的黏蟲可以采用涂抹內吸劑藥物的***防治。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5)建封鎖帶,防治轉移。為防治黏蟲遷移為害,可在地頭田邊撒施寬15cm的藥帶進行封鎖?;蛴?0%辛硫磷乳油兌水適量,拌毒沙土進行隔離防治。
@頭條號@頭條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