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熱播劇《獵場》里
劉量體媽媽的名字
「水改事」莫名成了一個笑點
/《獵場》劇照/
水?多么瑪麗蘇的一個姓呀!
不過配上「改事」這個別致的名字
畫風突然間就變得非常詭異了……
沒想到,胡歌的好基友袁弘
早已看穿了一切
并在微博上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來是這樣,我說叫起來
怎么有股西北口音呢
誰該死?水改事!
通假大法能通到這種地步也真是沒sei了
連口音都完美還原了
所以說,取名的道具大哥
一定是個中文十級的天才
▼
不過文字君轉念一想用「水改事」代替「誰該死」在古代算不算是通假字呀?
眾所周知,通假字是
古文里常見的一種現象
人非機器,就算是大文豪
也有提筆忘字的時候
而且古代又不像現代那么信息發達
上網一搜就能找到答案
/想必魯迅大大想搜的應該是這個/
那古人要是一時想不起來
某個字怎么寫該咋辦呢?
通常他們都是隨便找個
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代替原本的字湊合一下就完事了
和「水改事」代替「誰該死」
是一樣的套路
盡管今天我們查字典翻資料非常方便
但在日常生活中
還是有一些神奇的重口音「通假字」
今天就讓文字君帶大家來看一看
那些充分發揮廣大群眾智慧的
重口音「通假字」
請注意你笑的姿勢,要優雅
▼
俗話說
口音是根的標志,是家的味道
更是尋找知音(老鄉)的暗號!
于是,某些鄉音難改的人
在書寫時就開始用「通假字」來放飛自我了
師傅,我知道您拖家帶口辛苦了
但也不能賣孩子呀!
還賣這么便宜,一律十塊錢!
您也是從江南皮革廠出來的嗎?
套路玩得這么溜!
仔細一看,怎么都是些拖鞋
說好的拖孩呢?
原來「拖孩」只不過是帶口音的「拖鞋」罷了
南方地區的許多方言
都把「鞋子」發成「孩子」的音
所以兩個字在使用中經常被混淆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句俗話
最早其實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
意為想打到狼就不要怕奔波費鞋
后來在口耳相傳中被誤解了
才成了今天這個細思恐極的樣子
不過「核頭」又是什么操作?
怎么一個比一個驚悚!
其實這是「核桃」通假字啦!
不少南方人普通話不標準的時候
都容易把「桃」發成「頭」的音
所以老板不是故意要嚇人
你們不要誤會他
好不容易把賣「核頭」的送走了
又來了個掛羊頭賣狗肉的
我明明已經挖到箱底了
還是一塊手表都沒看見啊!
你不解釋清楚可要投訴你虛假宣傳了
實際上,老板只是提醒你
不要用手去拿餅,不衛生
用「表」來表示「不要」這個套路
大家明明應該很熟悉呀!
想當年,「表醬紫」還是撒嬌賣萌
專用的網絡流行語呢
這么說來,老板說不定是個
自帶港臺腔的萌妹子
你還舍得舉報嗎?
小攤販賣東西都這么有創意了
超市當然更加臥虎藏龍
棉發糖?吃了就會發財嗎?
剛好快要過年了,我要趕緊囤一點
結果一走近卻發現,什么啊!
不就是棉花糖嘛!
超市老板想必是福建人吧!
話說回來
「棉發糖」這個通假字通得真好
可能在無意間還大大提高了
棉花糖的銷量呢!
但文字君還是忍不住給老板
扔了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
黑化肥發灰會揮發
灰化肥揮發會發黑
黑化肥揮發發灰會花飛
灰化肥揮發發黑會飛花
所以,下次請你讀標準了
再來搞促銷好嗎?
真不知道店家們這么有商業頭腦
為什么不花一點心思來學好普通話?
比如這個「豬又」
要不是你的老鐵
誰能猜到你是在說「豬肉」啊!
其實,把「肉」讀作「又」這個現象
在北方方言里很常見
東北話習慣把r的音發成y的音
例如變成「壞銀」的「壞人」
如果遇上沒有聲母的音
東北人還會在前面加上聲母n
吉林出生的大鵬就曾把這作為一個梗
在《***絲男士》里「現場教學」……
/《***絲男士》劇照/
果然有些文字只有在
老鄉間才能心領神會
像摩爾斯密碼一樣
形成了你我之間獨特的暗號
吃瓜群眾,你們通過「豆腐佬」
看到「豆腐腦」的本質了嗎?
希望店家可以早日明白
他的「豆腐腦」賣滯銷了
其實是有原因的……
不樣釣魚?不讓釣魚!
這絕對是一則專門針對本地人的警告
因為外地人的理解能力
完全跟不上你的口音啊!
▼
帶鄉音「通假字」
再加上方言味十足的用詞
再普通的普通話也瞬間變得不再「普通」
果然是「親情提示」
也只有鄉親們才能夠看懂了
「道牙」是大連話里的「路肩」
也就是馬路邊上高出來
用來分隔人行道和車行道的那一部分
因為看起來像牙齒一樣整齊排列在路邊
所以大連人就形象地將它稱為「道牙」
這些「提示」雖然口音很重
但都有一顆讓世界充滿愛的心
有緣人自然會知道
「卡倒了」就是「摔倒了」
至于沒緣人……
應該都已經卡倒了吧
也用不著這個「溫馨提示」了
還有公路上
讓人一臉蒙逼的「禁止爬頭」
其實被拍照處罰也好
至少看到照片
我就知道什么是「爬頭」了……
沒想到,原來「爬頭」在粵語里
竟是從后面趕上的意思?
不要爬頭,就是不要超車!
但學藝不精還是學藝不精
上街轉轉還能觸及知識的盲區
過瓦?雖然看不懂
但文字君還是能從中感受到
一種帶著泥土芳香和童叟無欺的樸實
在四川話里
「過」是使用、采用的意思
而「瓦」則相當于瓢
「過瓦」就是用瓢舀
看來賣棗大爺
就像是說著一口666的川普啊!
而用帶口音的通假字來賣土特產
雖然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正宗的土氣
但被誤解也是常有的事
這是「不要緊來到就嘗」的意思吧?
好大方的店家啊!
然而文字君卻要抱歉地告訴你
實際上你連斷句都斷錯了
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方式
其實是「不要,緊到嘗」
「緊到嘗」在水陽方言里
是「一個接一個品嘗」的意思
不讓你嘗,你卻偏要嘗
店家也是「費心」了
但在方言詞的潤色下
再簡陋的廣告
也能營造出魔幻的效果
幾個鬼都說好喝
好的蛋都很便宜?
是這個意思嗎?怎么感覺怪怪的
然而萬萬沒想到,「幾鬼」和「好卵」
都是粵語里形容「很、非常」的詞語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物美價廉
這樣看來,魔幻感是不是
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
看到這里文字君也總算明白了
說話帶口音真的不可怕
但一旦寫出來……
算了你們自己YY吧
▼
/文字君互動時間/
你有哪些關于方言的故事
歡迎在下方告訴我們啊~
文趣星駕到是微信公眾號「字媒體」出品的漢語趣讀類欄目
-第3期《奇葩口音通假字》-
策劃丨邱妍
撰文丨邱妍
編輯&制圖丨Eudemo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