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風頭無兩的醫藥股近期在風格切換中也被殺了個措手不及。
CRO行業同樣未能幸免。就在這幾天,CRO三龍頭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都成了資本流出地,當初估值抬得有多猛,如今被砸的也就有多狠。
估值顯然需要消化。目前,即便是經歷大跌,藥明康德估值仍在100倍以上,泰格醫藥估值61倍以上,康龍化成81倍以上。而抱團資金的解體相當于“軍心潰散”,如果沒有后繼者接盤,對于股價的傷害也是很大的。
不過,還有投行為此類高估值個股打抱不平,號召資金買入。金融界注意到,今日午后,大摩稱藥明康德屬于被誤傷。
藥明康德被誤傷?
具體地,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稱,藥明康德的下跌主要是兩點。
一是,市場對中國藥品委托開發生產服務(CDMO)及集團與客戶之間在市場授權持有人(MAH)權利方面的關系感到憂慮。二是,市場也可能憂慮輝瑞(PFE.US)及Moderna(MRNA.US)等藥廠推出疫苗或有效控制新型肺炎疫情,令相關治療的外包服務可能放緩。
但大摩認為,藥明康德主要從事小分子研發及生產外包,疫情相關項目并非其主要推動力。另外,由于委托生產(CMO)及實驗室服務重啟導致集團今年第三季表現遠勝預期,因此本次股價回調為良好的買入機會。
那么大摩口中的CDMO與MAH究竟有何關系需要感到憂慮呢?
金融界了解到,近期有一份關于行業的丑聞被廣泛傳開。和外界所想的不一樣,其實這個行業也有諸多bug未解。
“潛規則”被曝出
先簡單鋪墊一下。
什么是CRO?CRO全稱是合同研究組織(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它是通過合同形式為制藥企業、醫療機構、中小醫藥醫療器械研發企業、甚至各種***基金等機構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發過程中提供***化服務的一種學術性或商業性的科學機構。
什么又是MAH,其實這是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rketingAuthorizationHolder)。MAH包括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研發機構、科研人員(自然人)、境外合法制藥廠商。
這個行業有一種MAH制度,就是MAH可以在藥品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可以通過評估,把相關研發、注冊、生產和銷售工作委托給其他機構(CRO-CMO-CDMO)。這一制度的推進,也給我國CRO企業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可以這么理解,MAH是CRO的甲方,甲方給飯吃,豈有不吃的道理,在這種行業演進中,CRO企業們也是水漲船高,藥明康德市值2600億元,泰格醫藥市值超過1000億,康龍化成市值也接近1000億。
但相比MAH承擔的研發無果的高風險,CRO們相當于是旱澇保收。原本市場以為兩方獨自美麗,但近期揭秘的CRO與MAH不和的消息,則令資本市場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有媒體爆料,CRO企業有五點做的“不講武德”。
一是,CRO店大欺客,收錢不做事;
二是產品做到一半,CRO要求走MAH變更,自己變成持有人,之前他們是屬于聯合研究者寫在中試樣品小白盒上的。
三是MAH持有人突然融不到資,說好的合資企業、生產場地建設停了。同步推測出該企業創始人一開始就沒打算在中國做產業,就是來騙錢的。
四是CRO公司內部員工舉報,企業“一女多嫁”,趁著新冠熱門之類的,篩一批產品給多家MAH持有人企業,而且專做小公司的活兒,以此去套股票,模仿“非死不可”那個故事,多家企業參股,依此再忽悠自己的投資人。
五是CRO企業內部舉報,高管使用甲方合作研發資料,自立門戶。臨走之前什么東西都拿回原公司報銷,非法索取甲方商業機密資料,利用公司其他員工復制材料。
雖然沒有點名到底是哪幾家,但亂象不可謂不多。
而早在今年五月的一次CRO研討會上,就有企業高管道出了CRO和MAH之間的矛盾。
北京新領先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高世靜在那次研討會中提到,“CRO企業與藥企合作,最大的成本不在于項目本身的研發成本(合同額),而是信任成本、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
后續矛盾激化會不會為行業帶來什么變數,或者對CRO企業盈利模式造成什么影響,目前不好觀察,不過或許會激發行業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從目前來看,尚無CRO企業出來進行回應。
輝瑞也是大跌原因?
高估值壓頂,資金年末調倉切換、行業“潛規則”被揭露,CRO們在最后一個季度開始迎接資本市場的審判。
業內人士稱,輝瑞疫苗的推出也對其有一定影響。畢竟,疫苗推出的減少會直接影響到相關治療的外包服務,因此CRO企業們或許面臨著業績的下調。
但從另一點來看,疫苗推出,也有利于正常藥物的研發進行,因此這一利空影響或許不宜高估。
巧合的是,這些CRO賽道都是高瓴重倉賽道,其中的藥明康德同樣也是高毅資產的持倉重陣,看來,抄大佬們作業也得學會擇時,年初還好,此時去接盤,飛刀還是蜜糖,都是需要多番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