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
不久前,記者的朋友圈被一條理財新聞刷爆:杭州95后姑娘買基金一年虧20%,買包卻漲了20%,感覺買基金不如買個包……昨天,記者偶然聽杭州市人民小學呂老師說起六年級小學生“致富”故事,頓時覺得95后還不如10后有經濟頭腦——
教同學一道題目,收費2元,可以預付款……
一場20元的風波
故事發生在幾個月前,呂老師帶六年級,某天下課鈴剛打響,班里幾個孩子突然奔進辦公室向她報告:“不好啦!不好啦!樂樂和聰聰吵起來啦,老師,您快去看看吧!”
樂樂和聰聰都是呂老師班里的學生。她連忙了解情況,原來,這件事源于20塊錢。聰聰平時做作業又快又好,不知怎么的,竟開始向同學提供收費輔導服務:教一道題目,收費2元。樂樂是第一位顧客,而且一次性支付了20元,讓聰聰教他不會的題。
看似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但是幾天下來,樂樂發現自己這筆錢花得不劃算:這些題好像也不是很難,為此用掉了自己半個月的零花錢,有些虧。所以,樂樂要求聰聰退款。
題目已經教了,錢也收進了口袋,而且都用掉大半,聰聰自然不肯退還。于是,兩個娃就吵了起來,互不退讓。
了解起因經過后,呂老師覺得聰聰做得不對:教同學作業,怎么能收錢呢?于是,她嚴厲地批評了聰聰,讓他明天把樂樂的20元錢如數退還。
沒想到,聰聰聽后,反應激烈,哭喊著說:“我已經教他題目了。憑自己智慧賺的錢,為什么要退回去?再說,班上又不止我一個人教題目收費,憑什么就讓我還錢?”
“有償幫助”越來越普遍
當天,呂老師進行了無記名調查,驚訝地發現“有償幫助”并不是聰聰的創意,同學間的“互助”變成“互利”的情況在班級里時有發生,有不少同學曾收過或給過同學錢。
呂老師第一反應是有些羞愧,自己沒有第一時間發現這種情況,可同時也很困惑:孩子們的“生意經”到底是從哪學來的?他們的零用錢有異常變化,家長們也不知道嗎?
與學生的對話中,呂老師了解到,很多同學認為,如今學校經常組織義賣活動,所以在校園里買賣是被允許的。
而通過和家長的交流,呂老師也發現,不少家長對出現在同學之間的“金錢交易”并沒有重視,聰聰的媽媽也經常用金錢獎勵鼓勵孩子做家務。之前媒體報道過的大學生通過“幫同學拿快遞”成功創業的新聞,更是讓孩子們認為類似“教題收費”的行為,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之一。
在認真分析此次“教題收費”事件后,呂老師意識到:不是孩子們變得不“單純”了,而是有很多外在的因素讓他們覺得“有償幫助”是一件合理的事情,是憑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掙錢。
教題目、做家務的錢能不能賺?
對聰聰和部分同學的觀點,呂老師并不認同:“教題收費,不利于同學之間的相處,會讓孩子們產生錯誤的金錢觀念,認為什么東西可以用錢獲得或者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人與人之間情感會變得淡漠?!?/p>
至于做家務掙錢,呂老師認為這雖然是現在比較常見的家庭獎勵機制,本意是好的,想讓孩子們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獲,體驗賺錢的不易。“但是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是應該做的,這樣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爸爸媽媽干家務的辛苦。所以,我覺得不需要金錢獎勵。建議家長通過其他形式進行鼓勵,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p>
這讓記者想起一本被譽為少兒版理財名著的書,《小狗錢錢》。書中主人公吉婭,是一個普通的12歲女孩,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救助了一只受傷的小狗,給它取名叫“錢錢”。沒想到,錢錢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財高手。
書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錢錢氣呼呼地用前爪刨著地說:“你不要總去想做不到的事情,你完全可以通過打工來掙錢呀。”
我開始生自己的氣,我總是往事情的消極面去想,我一定要改掉這個習慣??墒俏抑皇且粋€12歲的女孩,我怎么才能去掙錢呢?我有了一個主意:“也許我可以定期在我們家的花園里割草,這樣我肯定可以得到幾馬克的收入。”
錢錢顯得有點激動、它說:“你自己也住在這棟房子里、你自己也享用這個花園,你幫忙于點活是理所應當的。你不能因此跟你父母要錢。再說,你父母也為你做了很多事,他們也沒有要你付過什么錢呀?!?/p>
記者在杭州長江實驗學校、濱和小學等3所小學的中高年段做了隨機調查,發現通過家務“按勞取酬”的孩子,每個班都有,最多的班級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有類似經歷。
通過買菜、燒飯、疊被、倒垃圾、收拾房間等家務,孩子們獲得的報酬,少則每天0.5元,多則一次100元。
班主任們的觀點不盡相同:
“如果固定每天做一次家務,給現金獎勵不太好,好像孩子就是以賺錢為目的來做家務了,不妨用小禮物來肯定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從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階段性的***,不過金額不宜過高,也最好不要持續。”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們尊重并理解。但個人認為,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共同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是應該的,與是否有金錢報酬無關。家長要相信,比起給孩子金錢,你對他的認可和肯定更令他滿足和快樂。所以,及時的鼓勵并由衷的夸獎,一點也不比金錢獎勵遜色?!?/p>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明確勞動可以創造財富,但是方式是多樣的。同時,掙得財富是一種能力,勤儉節約亦是一種美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讓孩子看到家長認真工作、努力掙錢、勤儉持家的樣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對于這個問題,家長們有不同看法。
有的認為,聰聰的做法沒錯,現金獎勵孩子做家務也挺好。“主要我沒考慮過太長遠,只是覺得孩子從小能靠自己賺錢,做的又是好事,沒啥不對?!币晃晃迥昙壭W生家長告訴記者。
但也有不少家長持反對意見:“家務本來就是一家人分擔的,小孩能力不行就少搞點。像我天天干家務,也沒收錢呀。獎勵可以有,比如孩子喜歡的零食,或者看會兒電視、玩會兒游戲,但是給錢,真不合適?!?/p>
當孩子開始“賺錢”,你會怎么做
因為不贊同孩子們將“互助”變成“互利”,呂老師后來開展了“幫助同學,我能收費嗎”這一主題的辯論會。在這場辯論中,聰聰仍然據理力爭,覺得這是一種商機,是付出即收獲,鍛煉賺錢能力等。
在“戰況”焦灼之際,呂老師設置了“當我腳受傷,請好友幫忙打飯時”“當我肚子餓,讓媽媽幫我燒晚飯時”和“當我不認路,找路人問路時”三個情境,從校園、家庭和社會出發讓孩子們進行情境表演。
聰聰作為代表性人物,自然參與了表演——“獨腿”聰聰找了一圈好友幫忙打飯,但好友們都表示要收費。等聰聰把三個求助情境都演了個遍,再三被要求付費后,同學們都議論紛紛:“這也太冷漠了吧!”聰聰的臉也漲得通紅。
很多同學都意識到,在同學需要幫助時收取費用,是一個不明智的舉動。它并不會讓別人覺得你有多聰明,反而會讓人遠離你。
事后,呂老師也向家長們反映這種現象,在肯定同學們“經商頭腦”之余,說明了在小學校園進行這樣的“有償幫助”的不利之處,取得了家長們的支持與配合。聰聰的家長至此也取消了“有償勞動”的獎勵制度。
同時,呂老師還讓同學們自己搜集有關售賣、消費者權益等有關法律,孩子們知道了原來買賣是受到很多法律的約束的,不能隨意定價、隨時隨地售賣的。在他們這個年紀,應當多學習,多積累法律知識,在合適的年紀才能進行更好地工作。
“20元”的風波快要過去一周了,沒想到還有小彩蛋——
聰聰同學面帶標志性的憨笑出現在呂老師面前,手撓撓后腦勺,從褲兜里掏出了20元錢,輕聲說:“老師,還你?!?/p>
“樂樂的20元嗎?這個不用還我,你自己還給樂樂就好?!眳卫蠋熀苄牢?。
“老師……那20元我已經還了,這個是……去年學校義賣的錢,我自己家里帶的書賣了20元錢,我……沒上交,偷偷帶回家了……”說完,聰聰就逃走了。
呂老師說,她有時會設想:如果那天下午,她強硬地讓哭喊著的聰聰將“20元”還給樂樂,結局會怎樣?也許,呂老師在聰聰心中是一個不通情達理的“暴君”,而聰聰在老師心中就是一個現實功利的“小財迷”。
“萬事有果必有因,在教育孩子們的言行時,我們不能過于看重對與錯,是與非,而應該更關注過程,特別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眳卫蠋熣f。
對于校園中的“有償幫助”
你怎么看?
你會用現金獎勵孩子做家務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沈蒙和、班主任風采(ID:ebanzhu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