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這樣一位“網紅”媽媽,她自己不僅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同時還培養自己的三個兒子,全都送進了世界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學。
她就是70年代的歌星陳美齡。在14歲時以歌手身份出道,曾經和鄧麗君、山口百惠齊名,在日本歌壇風靡一時。
在新書簽售會現場,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時,她說:
“家長千萬不要拿孩子去比較,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相信自己。”
2
“不要拿孩子去比較”,一句話戳中了多少家長的心。
“你吃飯怎么那么慢呀,誰誰誰吃得又多又快,難怪比你高比你壯?!?/p>
“你什么時候可以像你姐姐一樣懂事就好了!”
“隔壁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你呢?有個三流大學讀我就燒高香了?!?/p>
……
心理學上有一種攀比叫“負性攀比”,指那些消極的、伴隨有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為什么父母那么愛比較?
①愛面子,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在親朋好友面前,一定要有面子。自己可能比不過周圍的人,但是一定從孩子身上賺回來。
孩子一定要做到最好,和別人比的時候不能輸。
將這種壓力全部都灌輸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給自己掙面子。
②不知道具體要比什么,就是焦慮!
可能沒有具體的要比較的一件事,但是因為看著“別人家孩子”就覺得焦慮,也不管適合不適合孩子的成長發展,也不管孩子喜歡與否,就是要比一比。
比,是為了讓孩子去復制別人成功的人生經歷,卻并沒有考慮孩子自己的成長需要。
③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努力的方向
父母有時候也知道這樣比較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但是還是忍不住要讓孩子去看到優秀孩子的優點,希望孩子可以去向更優秀的人去學習。
于是希望能通過“比較”給孩子設立一個努力的目標。
3
但是,這樣的“負性攀比”,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
父母的比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失去自信心。
在芒果臺的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個女孩告白母親平日不要再拿她和學霸閨蜜進行比較,也不要用語言對她進行諷刺和打擊。
女孩在臺上激動地對媽媽說:“你看看自己女兒吧!她也很努力的!”
可臺下的媽媽完全無感,仍是以往的態度,“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女孩在臺上強烈表示了自己不適合激將法,越打擊越會覺得自己很差,但是,這位媽媽仍堅持己見,最后女孩哭著跑下了臺。
總是將目光停留在別人家孩子的閃光點上和孩子去比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形成自我否定,不敢輕易去嘗試,從而失去自信心。
父母的比較,讓孩子失去自己。
閨蜜從小喜歡的就是畫畫,但是父母總是拿姐姐的鋼琴和她進行比較。姐姐的鋼琴一直拿到了十級,然后是各種比賽各種拿獎,可是閨蜜卻什么都沒有拿到。
她說,她從來都不喜歡彈鋼琴,但是她為了讓父母開心就努力去學習,可是自己還是比不過姐姐,最終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歡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特長是什么?
人的一生都是在尋找自我的過程,在比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不快樂。因為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4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他們的成長之路必然就是存在差異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其拿孩子去比較,不如這樣做:
①放大優點,肯定孩子
如果總是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簽就是“你不行”“你不能”,那么他將一直生活在標簽之下。
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并將它無限放大,等于給孩子貼上了壞標簽。
將“不”去掉,變成“你可以”“你行”。
當我們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也會隨之發生神奇的變化。
②不要強求改變孩子的個性
著名早教專家林怡曾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一書中曾說道: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自身成長發展的需求,也有其注定的人生方向,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我們要接納孩子原本的個性,這才是進步的前提。
③讓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成長
胡可曾在微博上發表過這樣一段育兒感悟:“人生愛好各不相同,或余音繞梁,或芳香四溢,隨心所欲?!?/p>
配圖是大兒子音樂表演,而二兒子喜歡弄美食。
人生愛好各不相同,沒有必要去比較。
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按照自己的步調去走,才能更長遠。
5
陳美齡曾跟孩子說: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哪怕一百個人和你一件不同,也要把自己的觀點堂堂正正地表達出來?!?/p>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
即便看到孩子的不足,也要讓孩子接受和肯定一個真實的自己。
更何況,我們和孩子都是彼此獨立的。
孩子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這條路我們不能一直陪伴,唯有在其身后鼓勵和引導,讓他找到那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