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漁夫·趣說方言○
圖片來自網絡
上回,湖廣漁夫談方言詞匯“相因(便宜)”,引起全國各地網友熱議。這一方言真大眾!北部內蒙古、遼寧,南方白話、客家話、贛語方言區,西部青海、甘肅,東部浙江,均有“相因”用語。
本回,湖廣漁夫聊聊幾個與“骯臟”詞義相關的5個方言詞匯:
賴怠(làidài)、鏖糟(āozao)、垃坬(lāguà)、腌臜(āza)、趿靸(tāsǎ),
以及邋遢(lāta)、齷齪(wòchuò)、骯臟(āngzāng)等3個普通話詞匯。
最后還要講,“骯臟”在古代其實是個褒義詞。
與“相因”一樣,賴怠、鏖糟等,也是全國多省通用的方言詞匯。
方言可讀一聲
(一)賴怠làidài
賴怠(làidài),方言可以讀為
“lāidāi”,變為一聲!
這個方言詞匯的意思:臟,不講衛生。可能源于“褦襶”。
從古代作品中,從網友文章中,該詞匯寫法很不統一,有賴呆、賴得、賴歹、癩呆、賴怠、賴戴等多種表述。
湖廣漁夫推薦使用“賴怠”兩個通俗字,表述該方言口語。賴,有拖拉、不好之義;怠,有懶散之義。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能較好體現該方言邋遢、骯臟含義。
專家查考,“賴怠”來自基本同音的“褦襶nàidài”(音耐戴)。
新版《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有這一詞條,但釋義并無“骯臟”之義。
褦襶:書面語,形容不懂事。褦襶子——不懂事的人。
據查考,褦襶,意思為衣服粗重寬大,既不合身。由衣服之寬大臃腫不合身,引申出不爽快、不懂事、不曉事的意思。后又引申為衣服破爛、不整潔、不干凈。
“褦襶”字形復雜、生僻,所以早在清代,一些作家在寫作中就用“賴呆”等其他字代替。
山東籍清代杰出文學家蒲松齡,在《學究自嘲》中寫有:“正月燈節過,新歲東家來接我,螞蠟驢駝著個癩怠貨。”
螞蠟驢,比喻又瘦又小的驢。
癩怠貨,即不整潔、著衣破爛的人。
癩,多音字,本義指“黃癬”(皮膚病),也指外表粗糙。
成書于清嘉慶年間的《三俠五義》,其第7回里有:“只見那個穿戴的衣冠全是包公在朝時換下的衣服,又肥又長,賴里賴怠的。”
《三俠五義》用的是“賴怠”兩字。
相比較,寫為“賴怠”比“癩怠”要好。
賴怠貨,賴里賴怠,賴怠婆娘,是方言常用口頭語。
(二)鏖糟āozao
圖片來自網絡
鏖糟“áozāo”,方言指不清潔、骯臟、污垢。
鏖糟之“鏖”,方言多讀為一聲凹。同字不同音,方言詞匯不必嚴格按字典注音讀。
鏖糟“āozao”,也說為鏖里巴糟。
鏖,義為激烈的戰斗。常用組詞有“鏖戰”。
鏖糟,是個很古老的詞匯,一詞多義,最早有“拼命廝殺”詞義。唐朝顏師古注《漢書》,引西晉晉灼話:“世俗謂盡死殺人為鏖糟。”
但到宋代后,這個詞在俗語中,就演變成了“臟”的意思。
元明話本、著書中,可找到很多用鏖糟表骯臟之意的例子。
元代李文蔚《燕青博魚》一:“你哥哥更是鏖糟頭。”
元代岳百川《鐵拐李》四:“一個鏖槽叫化頭,出去!”
明代《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今日這浴,就如脫皮退殼,身上鏖糟,足足洗了半缸。”
鏖糟還有懊喪煩惱之義。“感物傷懷,心中鏖糟。”
(三)垃坬lāguà
垃坬(lāguà掛),與賴怠、鏖糟詞義相近,臟,不整潔。
垃坬是湖北武漢等一些地方的常用方言。
“這伢真垃坬。”——這孩子真臟。
垃坬不能寫作拉呱、拉寡、拉掛。拉呱,是聊天的意思。
據第3版《新華大字典》,坬是三級常用字,有兩個讀音。
坬wā,音蛙,用于地名。
坬guà,音掛,指土堆。
坬,《集韻》古罵切,音詿。土陲也。
垃坬與垃圾,詞形相似。
聯綿詞“垃圾”,表示“塵土和扔掉的臟東西”,這個大家都熟悉。
(四)腌臜āza
腌臜(āza),音“阿匝”。
腌臜,是常用二級字,《新華字典》上注明是方言。
腌臜,意思是不干凈,骯臟。引申為“壞、劣”,形容行為、動作等的齷齪,用于罵人。
成書于元末明初的《水滸傳》中,有多處“腌臜”罵人語。
“你這***,腌臜潑婦。”
“這個腌臜潑才。”
意思為***無賴。
腌臜,也用于心里別扭;不痛快。《水滸傳·第七回》:“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臜的氣。”
圖片來自網絡
(五)趿靸tāsǎ
在前文《抻敨、靈醒、趿靸……湖北話常用詞匯(第四批)》中,湖廣漁夫講過了這個方言詞。
趿靸(tāsǎ),是不整潔、不講衛生,不修邊幅。
趿tā,音同“他”。“趿拉”兩字指穿鞋只套上腳尖,而腳后跟踩在鞋后幫上。“別趿拉著鞋走路。”
靸sǎ,《新華字典》注明是方言字。湖北方言讀二聲。意思與“趿拉”相近。
“別靸著鞋子往外跑。”父母提醒小孩。
《紅樓夢》中,有“披衣靸鞋”說法。“(寶玉)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來。”
連鞋幫都不扯上,肯定是比較懶散的人。所以方言“趿靸”,形容人不講衛生、不修邊幅,含義近似普通話“邋遢”。
“趿靸”,有方言把“趿”讀成“tia”。
(六)邋遢lāta
邋里邋遢。
邋遢,及下面要說的腌臜,是普通話詞匯,不是方言。
邋遢(lāta)兩字,是常用二級字,《新華字典》有收錄。
邋遢詞義,不整潔,不利落,引申為形容詞,指雜亂、凌亂和不修邊幅。
“他經常不梳頭,不洗臉,真邋遢!”
“你這個邋遢貨,比蒼蠅還臟。”
邋遢,還有“做事不謹慎,鄙陋糊涂”之意。
還有個方言詞匯——肋脦(lēde),發音與邋遢相近,詞義基本一樣。
肋脦lēde,方言,形容衣服不整潔,不利落。
(七)齷齪:wòchuò
齷齪(wòchuò),音“臥綽”。
與邋遢一樣,齷齪不是方言詞匯,并且也是常用二級字,《新華字典》有收錄。
齷齪,釋義是不干凈,臟,比喻人的品質惡劣。
齷齪下流,卑鄙齷齪。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賃房盡有,只是齷齪低洼,急切難得中意的”,此處齷齪為骯臟之意。
(八)骯臟,在古代是個褒義詞
骯臟(āngzāng),這是個普通話常用詞匯,詞義不必解釋,與方言腌臜相近。
這里要強調的是,骯臟,古代是個褒義詞,指剛直不阿的美好品格。宋以前的詩文中,均是這個意思。
東漢文學家趙壹寫的《疾邪詩二首》中,有兩句:
伊優北堂上,骯臟倚門邊。
——翻譯:卑躬屈膝就可以成為富貴人家,剛直的人只能依門而立。)
這里骯臟是剛直的意思。
唐代李白《贈參寥子》中,有兩句:
骯臟辭故園,昂藏入君門。
——翻譯:氣度高昂辭別故鄉,神采奕奕入你柴門。)
北宋著名文人黃庭堅在歌詠陶淵明詩中,寫有:
凄其望諸葛,骯臟猶漢相。
——是說陶淵明的性格跟諸葛亮一樣剛直。
骯臟一詞,后來如何在俗語中,變成了貶義詞?多半是大家誤把“腌臜”寫成了“骯臟”,錯的人多了,只得將錯就錯?具體待考。
鉤沉鄉愁民俗,聚焦城鄉共榮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