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一個能夠讓很多人眼里冒出粉紅泡泡的字眼。
可是,生活里,有一類人,嘴里雖然總是喊著“好想談戀愛啊”,可是身體卻總是不聽自己的控制。
害怕,有時候也會成為人們在面對幸福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
心理學家KimBartholomew根據“焦慮被棄”和“回避親密”作為兩項指標,將成年人的依戀類型分為4種,分別為安全性依戀、癡迷型依戀、疏離型依戀和恐懼型依戀。
其中癡迷型、疏離型和恐懼型統稱為不安全型依戀。
恐懼型依戀的特點是他們非常害怕被別人“拋棄”,同時,他們對于親密關系也保持著一種回避的態度。根據調查,恐懼型在所有不安全依戀類型里的比例約為40%,是一種很常見的依戀類型,同時也是在四種依戀類型里,最糾結的一個。
雖然恐懼型依戀對于親密關系的回避性很高,但實際上,他們內心對于被拋棄的恐懼,實際上是源自于自己渴望感受到一種無條件接納的感覺,而這在他們的生活里,還未曾發生過。
如果你有以下5個跡象,那么很有可能意味著,你就是一個“愛情恐懼癥”的“患者”。
你總是很忙碌“陳阿姨介紹的那個男孩,你一定要去見見啊,真的很不錯!”
“媽,跟你說了很多次了,我工作真的很忙!”
在生活里,你似乎一直都是一個特別忙碌的人。
你工作特別認真,可能也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填得非常滿。
好好賺錢可能是你認真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money給人帶來的安全感,真的是不言而喻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來自于,你害怕那個閑下來的自己,腦海里的“胡思亂想”。
你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而將生活填滿,就是一個讓你逃開自己內心這種感受的***。
同時,這也可以讓你擺脫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和陌生人抱著“談情說愛”的目的去開始“約會”,對你來說,真的太尷尬了。
你總在挑自己的毛病總覺得自己臉不夠小,眼睛不夠大,身材太胖,個性不夠好?
對于自己身上的缺點特別敏感,可是對自己的優點,卻總是視而不見?
這也是恐懼型依戀的一個典型表現。
人際關系中恐懼感的形成,與童年時期不斷被挑刺的經歷有關。
無論怎么做,都無法得到家長正面的肯定,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懷疑人生”的自我態度。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接納,那么我們往往就能夠在心里內化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價值觀,相反,則會依賴于外界的反饋來確定自己的對錯,而外界的評價,我們往往是無法預測的,因此,也就造成了深深的恐懼感。
你有很多不同的社交面具因為缺乏足夠的自我接納,你也很難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因此,你也更加需要不同的社交面具,來掩飾自己。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你虛偽,但對你來說,這僅僅只是一種脆弱的自我保護,有的時候,你也不想要這樣“心口不一”,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候就是需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你的心里,總覺得真實的自己,是不會被人喜歡,因此也很難去自然地表露出自己。
總覺得別人會在背后說自己壞話不知道為何,你總是有一種奇怪的“直覺”,就是覺得別人會在背后講自己壞話,雖然可能你明明什么都沒有做。
你很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因此,也常常會產生一種“透明度錯覺”,即覺得別人會有一雙眼睛,能夠透視你的生活,發現你生活里的一些“陰暗面”。
雖然事實很有可能是別人根本沒有那么關注你,可是對你來說,這種感覺卻常常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
完美主義雖然對于別人為你介紹對象這件事情,你常常表現出很強的抗拒態度,但事實上,內心里,還是充滿了對愛的渴望的。
你一直在等待著一個對的人出現,那個人一旦出現,你的世界就會馬上從多云轉晴,風和日麗。
對于愛情,你有一種無法割舍的完美主義,一旦開始了一段關系,你很有可能會對方制造很多的小測試,一旦TA在這些測試里表現出了一些讓你失望的言行,那么你就會再一次的體會到一種深深的被拋棄了的感覺。
比如,你可能會建一個小號去勾搭TA,看TA對你是否忠誠;故意遲到,看TA是否對你具有耐心;提一些苛刻的要求,看TA是否真的愿意為你付出。
而你也會一步一步地提升你的測試難度,絕大多數情況下,TA會在你的測試里,敗下陣來。
恐懼型依戀是一種很常見的不安全性依戀,它并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你在親密關系中體驗到的恐懼感,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負荷了,也需要及時的尋找一些幫助。
每次在評論區里,都會看到很多人留言道:道理都懂,可是要怎么改啊?
對我來說,學習心理學一個對于自己很大的幫助就在于,對于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了。
無論你認為自己身上有多少毛病,在情緒產生的當下,去感受自己內心升起的感覺,不要去排斥它,把它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去接納它。
但我們對于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那么也意味著,自己對于自我的熟悉度在不斷地提升,而熟悉度的增加,就能夠讓你對自己產生更強的安全感。
愛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只有接納了真實的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