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得天人獻寶具之處》
《世尊見獵師礿修行問佛說法之處》
《太子棄情割俗辭別耶輪夫人之處》
多福寺大雄寶殿東部壁畫
《太子周行七步脂天脂地步金蓮之處》局部
《太子入山苦行車匿回馬歸見耶輪夫人悲痛之處》局部
《世尊昔指耶輪夫人生羅睺太子之處》
《太子厭見浮華欲求佛道車匿敬問之處》局部
《世尊知羅睺子母有難駕云散芲之處》局部
連環壁畫局部
竇大夫祠的多福寺壁畫展
崛山圍山,對于太原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沿山路前行,山腰清幽處,一座碧瓦紅墻的寺院掩映在松林之間,這便是多福寺。多福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786),原名“崛山圍教寺”。宋末毀于戰火,明代重建重修。明弘治年間改名多福寺,是當時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之所。
熟悉多福寺的人,大多只知這里曾是傅山先生的隱居地,卻不知這里還擁有明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完整的“釋迦如來應化示跡圖”。“釋迦如來應化示跡圖”壁畫繪制于明代天順二年(1458),位于多福寺大雄寶殿內,以連環畫形式呈現,共84幅。這些壁畫講述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出家、成道、度化世人直至涅槃的全過程。
走進殿內,光線有些昏暗,卻難掩壁畫的光彩。壁畫依畫題由東壁南端開始,逆時針方向布列,上下兩層,上列奇數,下列偶數。色彩以青綠為主,兼用朱、黃、赭、白等色,重點之處以瀝粉貼金渲染。各幅畫之間用樹木、榜題、建筑、云氣和色線相隔相連。壁畫主題鮮明,區分自然,相互呼應,渾然一體,恢弘氣勢撲面而來。
細看畫面人物、建筑以及自然景觀,布局得當,設色和融,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畫面人物隨著佛傳情節的變化神態各異:威嚴的帝王,端莊的帝后,嫻雅的宮女,魁梧的天王金剛,猙獰的地神魔王……在畫師們純熟洗練的筆下活靈活現。
如今,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崛山圍山博物館精選復制了20余幅多福寺壁畫,在竇大夫祠展出,使更多人走近這些珍貴壁畫,去探尋明代畫師精湛的畫技和厚重的文化情懷。多福寺壁畫,是明代匠人留給我們的財富。它真實直觀地反映了明代太原地區繪畫的高超水準,是研究太原宗教文化和明代繪畫藝術的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深山藏古寺,名剎出奇珍。
多福寺里看一看,去欣賞五百多年前的“連環畫”,不虛此行……
統籌宿曉健
攝影宿曉健
文字平原
美編王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