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中國合伙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貫穿全片的,帶有濃濃時代氣息的音樂了。這是一部關于“情懷、回憶、夢想、理想、友情、創業、青春”的故事。三位男主人公成東青、王陽、孟曉駿從上大學,到畢業,到創業,到成功,不同場景的配樂都恰到好處,那些曾經唱響在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令觀影人熱血沸騰,不知不覺就融入到了劇情里。
這部電影的原創音樂不多,導演陳可辛購買了10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婦孺皆知的歌曲的版權,包括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1981)、蘇芮的《一樣的月光》(1983)、齊秦的《外面的世界》(1987)、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1988)、《花房姑娘》(1988)、劉德華的《真我的風采》(1992)、Beyond的《海闊天空》(1993),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1991),還有唐朝演唱的《國際歌》、《黃河大合唱》等,這些流行歌曲的插入,一點都不顯得突兀。它們與畫面共同詮釋主人公們在各個時期的所想,所為,不僅彰顯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還把人物的內心情感真實地展現給了觀眾。
影片開始不久,就切入唐朝樂隊演唱的《國際歌》。與前一個鏡頭里成冬青被美國大使館拒簽的沮喪心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萬人體育館,成東青、王陽和孟曉駿三人在《國際歌》的音效配合下***澎湃地進行演講。后來,《國際歌》又出現了三次,在展示新夢想學生考試分數柱狀分析圖時;王陽在新夢想學生宿舍前上課時;孟曉駿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簽證模擬面試時。三位主人公的美國夢通過唐朝樂隊以金屬搖滾風激昂翻唱的《國際歌》和這些場景表達得淋漓盡致。
鋼琴伴奏的《真我的風采》,也在片中使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成東青和王陽兩人在機場送孟曉駿出國,孟曉駿美夢成真,王陽送女友回美國,成東青辦美國簽證失敗,三人的離別傷感而又無奈。第二次是成東青在廢棄工廠給學生們上托福培訓課。第三次是在王陽的婚禮后,三人打開心結,大學時代就在一起的好朋友,一起經歷了艱難的創業階段,在成功來臨之際選擇了分手,孟曉駿去了分校,成東青忍不住失聲痛哭。第四次是成東青和王陽帶著孟曉駿來到當初他在美國喂小白鼠的實驗室,成東青說:“曉駿,現在這個實驗室以你的名字命名,我以你的名義作了捐贈”,孟曉駿無語凝結。
影片中也多次響起齊秦的《外面的世界》和蘇芮唱的《一樣的月光》這兩首歌跟三位主人公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的夢想很是契合。人到中年的成東青在商場扶梯上邂逅當年的初戀女友蘇梅,畫外音響起“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擁有我,我擁有你……”觀眾的思緒瞬間被定格在曾經分手的那一刻,成東青在***里被蘇梅拒絕的悲痛和無奈。初戀是美好的,是最值得回憶的,但同時也是痛苦的,或許我們都有蘇梅那句“到底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無奈疑問。這樣的畫面感融合著這樣的音樂,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也曾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們一樣充滿理想,豪情萬丈,以為整個世界都屬于自己,自己也可以改變世界,在經歷了挫折、迷茫、莽撞、奮斗等等各種摸爬滾打之后才明白,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花房姑娘》中那句“我獨自走過你身旁,并沒有話要對你講,我不敢抬頭看著你的臉龐”,將成東青單相思的痛苦與甜蜜表達得真真切切。“你帶我走進你的花房,我無法逃脫花的迷香,我不知不覺忘記了方向……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我明知我已離不開你,姑娘!”不僅詮釋出成東青對蘇梅的一片癡情,也反映了蘇梅對成東青的愛恨交加,內心的不甘和情竇初開的悸動。
音樂在電影中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也是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視覺畫面一起構筑銀幕空間,推動敘事,完成藝術形象塑造。因此,音樂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影片的敘事是功不可沒的。
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記錄了那一代人對夢想的不懈追求,主人公們在經歷了失敗和迷茫之后認準目標艱苦創業的精神,也讓觀眾反思自己的青春年華和人生經歷。尤其是五零后、六零后聽到這首歌,更是對自己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充滿了濃濃的追憶。如同歌曲中所唱,“風車在四季輪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轉,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三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再次的見面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舊日狂熱的夢,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這首歌作為主題曲也出現在片尾,觀眾在情緒最為飽滿的時候離開了影院,耳邊依然回想著黃曉明,佟大為,鄧超三人翻唱的這首《光陰的故事》,余音裊裊,回味悠長……
這些歌曲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聽覺的享受、心理的共鳴,更是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過去和今天中來回穿梭,使影片在敘事中不顯凌亂、拖沓,節奏更為快捷,內容更為飽滿。也給這部充滿正能量的勵志電影增添了一份明快而又浪漫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