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符號似的英雄,出身將門,年少成名,箭術超群。少小從軍,因擊匈奴有功擢中郎,后以騎都尉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斬將騫旗,所向無前。可惜站錯了隊伍,之后常年為邊地太守,與匈奴、羌人爭戰不休,屢敗匈奴,令其膽喪,被尊為“飛將軍”。可惜,他每每意氣用事,只顧自己殺得快活,卻使大軍淪喪,以致被漢武帝認為是“數奇”的難封之人。好不容易擔任前將軍,卻因為路癡加身,無功而返,不愿受辱而自殺。他就是前將軍李廣。
漢高祖劉邦在臨終之前,擔心自己的家天下會花落呂家,就召集一眾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這個誓言雖然很快就被大權在握的呂后給改了,一眾呂家子弟稱孤道寡,給劉氏諸王造成的壓力山大。但是,那些沒有戰功的人,在漢初要想混個侯爺當當,真是難度不小。
本文的主角是位聞名遐邇的悲劇英雄,而他最悲劇的地方,就是為將數十年,為大漢鎮守邊地,殺得匈奴魂飛膽喪,卻一直沒有得到過一頂侯爺的進賢冠。不過,由于司馬遷的如椽巨筆,再加上李唐王朝的政治需要,李廣在后世名頭呼呼直響,更是憑著一句無比煽情的“李廣難封”,不知賺取了多少英雄淚。筆者將在本文說一說大漢前將軍李廣的故事。
站錯隊的將門之后
李廣,生年不詳,以其公元前119年臨終前說自己“年六十余矣”逆推,李廣應是公元前180年代的人,彼時尚為呂后專制時代,新興的大漢王朝尚在姓呂還是姓劉之間搖擺不定。李廣的老家本在右扶風槐里(在今陜西興平,秦時稱廢丘,章邯的雍國曾都于此),后因其父李尚任隴西成紀令(在今甘肅秦安),舉家遷至成紀,于此繁衍成為大族。請記住這個地名,此后無數的李姓族人都會自豪地說自己出自隴西成紀。
李廣是將門之后,其先李信是秦國大將,曾率軍追殺燕太子丹,后因驕傲輕敵被楚將項燕所敗。所幸秦始皇并沒有將戰敗的原因全部歸咎于李信,李信得以繼續在秦國為將。其后人亦有死于戰事者,故李家可謂世代將門。
李廣在公元前166年,未及弱冠之年便以良家子的身份從軍。這一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京師震動,漢文帝下令迎擊。
當時的李廣雖然年少,但從小習武,長得人高馬大,而且臂長似猿,天生一副射箭的好坯子。在對陣匈奴騎兵時,李廣沒有初陣的恐懼,只有殺敵的興奮,憑著天賦的騎射本領,他分分鐘教匈奴學做人,個人斬殺首級最多,因功被任為中郎。
此后,李廣進入禁軍。他經常陪著漢文帝劉恒外出狩獵,初生牛犢的李廣不僅不怕老虎,還親自格殺過猛虎,這讓漢文帝刮目相看。彼時,休養生息是基本國策,漢軍輕易不出戰,按照非軍功不侯的規定,少年李廣要想實現馬上封侯的愿望真的很難。因此,漢文帝不無惋惜地對李廣道:“小李啊,你是晚生了幾年,沒有遇上高皇帝,否則憑你的一身本領,搏個萬戶侯不在話下!”皇帝的金口一開,可把李廣這個心高氣傲的后生仔給忽悠慘了,此后他的人生就在求封與難封之間無情搖擺,簡直痛苦至極!
漢景帝即位后,李廣外放作了隴西都尉,相當于隴西軍分區司令,按理說可以撈上仗打了,可惜漢景帝劉啟當時要面對的主要是內部離心離德的同姓諸侯王。而且,因漢景帝下棋時順手打死了嘴欠的吳王世子,讓同姓王中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另立中央的決心更大了。所以一心想著外戰封侯的李廣不得不刀刃向內。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與劉濞牽頭組團的七國徹底鬧崩。七國聯軍浩浩蕩蕩地向長安殺來。漢景帝沒想到這些叔伯兄弟們這么不講究,一上來就群毆,萬般無奈之際,只好以周勃為太尉,統軍對抗七國聯軍。同時,漢景帝又把自己的胞弟梁王劉武推到前面,讓他死守梁都睢陽(在今河南商丘)。
劉武面對七國的強勢來襲,表現得確實夠爺們。只是在實在吃不消的時候,他才派人向周亞夫求援。哪知道周亞夫抱定了正面對峙、背后抄襲的戰法,死活不肯派出援兵。這讓劉武這個皇三代恨死了周亞夫這個功二代。
后來,周亞夫見時機成熟,立刻率領三十六將出關平叛,李廣以騎都尉的官銜位列其中。當時,漢軍追至昌邑城下,沖得最猛的李廣一路箭射刀砍,奇跡般地奪得叛軍軍旗,立下了大功,就此名聲大震。劉武正好看到了李廣熱血僨張的場面,不禁暗自生出結納之意。
后來,劉武設宴款待漢軍諸將,對年輕英武的李廣好一通夸贊,還私自授給他梁國將軍印。對此,李廣完全可以婉言謝絕,可是政治經驗不足的李廣認為劉武是皇帝的胞弟,有竇太后罩著,而且還有兄終弟及的承諾,妥妥的就是帝國的儲君。如今儲君看上自己了,為何要拒絕呢?
漢景帝很快聽說了李廣與弟弟的交集,心里立刻就吃味了。礙于老娘的壓力,漢景帝說要傳位給弟弟,不過那也就是說說,哪個皇帝不愿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漢景帝不敢跟老娘刺毛,對于不開眼的李廣卻是氣不打一處來,既然你想燒劉武的冷灶,那就上邊關去燒吧,離朝堂遠遠的,眼不見為凈。
就這樣,七國之亂立下大功的李廣喪失了絕佳的封侯機會,只是以上谷太守的身份被發配到邊關,找匈奴撒氣了。這是漢景帝對李廣的變相懲罰,卻在后世成就了李廣的不朽聲名,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打嗨了的邊關守將
到了幽燕之地的李廣一度打嗨了,此時的他心中雖然從沒放下封侯的執念,但更多的還是大殺特殺匈奴的酸爽。然而,一個太守能夠統帥的兵馬有限,戰功也大不到哪兒去,而且李廣經常是自己殺得興起,忘記了手下人。最后清點戰功時,李廣殺敵數十,部下卻傷亡過百,功不抵過,白白浪費了感情,還折損了不少同袍。如此一來,雖然無日不戰,但李廣真心沒有啥過硬的戰功,也就離封侯漸行漸遠。
當然,這背后還是因為此時的大漢依然沒有改變基本國策,只要匈奴做得不過分,大漢也不會與之大打出手。
看到李廣經常穿得整整齊齊的出門,回來時卻渾身浴血,雖然不知是誰的血,可還是讓經常到邊地巡游的典屬國公孫昆邪深受感動,覺得這樣的人才不應該白白地消耗在這里,就哭著對漢景帝說:“臣在邊關,看到李廣才氣無雙,不過他過于自負,屢次與匈奴血拼,如此一來,朝廷恐怕將失去這員曠世良將!”
漢景帝覺得有理,可是又放不下芥蒂,就下令將李廣調到位于西北的上郡當太守,那里離匈奴遠一些,只有一些還不成氣候的西羌作亂,應該不會讓李廣太難做的。李廣本就是隴西人,對付西羌確實比較拿手,又打又哄,臨了還殺了一批反復無常的降兵,讓當地部族老實了些年頭。
對此功勞,漢景帝選擇了默視,他心中依然不肯放下李廣的原罪,就將他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來回調任,職位始終是太守。對此,李廣雖然內心不甘,但只要有匈奴可打,他也來去自如,皇帝指到哪里打哪里。這位年少成名的將門之后,就這樣在打匈奴與打西羌之間,任他韶光流逝,兀自沖鋒不止。
一次,漢景帝不知怎的想起了李廣這個家伙,就派自己親近的宦官借口巡邊去到李廣軍中查看。此時,正趕上匈奴來犯,宦官是個有膽的好事之人,非要帶著幾十個騎兵出關去看看北國風光。李廣攔不住,只好隨他去,反正關外地方那么大,也未必會出事。
哪知道,偉大的墨菲定律在那一刻偏偏顯靈了。宦官一行正在關外縱馬馳騁時,忽然遇上三個匈奴人。宦官覺得以多打少,可以順帶立個軍功,就向那三個匈奴人殺去。誰知這三個匈奴人箭術超群,不僅傷了宦官,還將其隨從射殺殆盡。宦官嚇壞了,只得縱馬逃回李廣身邊。
李廣一聽就知道宦官遇上了匈奴射雕人,這讓他非常激動。李廣就喜歡與匈奴射雕人PK,總是可遇而不可求。如今,在箭術領域已然是高手寂寞冷的他聽說有射雕人出現,那還不麻利地帶上一百名騎兵去找場子。
在僥幸逃生的士兵指引下,李廣一行追上了射雕人。這三個家伙真是藝高人膽大,也不騎馬,只在前面不緊不慢地走著,那意思似乎是在等著李廣來追。
這也太囂張了,脾氣本來就不好的李廣如何受的了!于是,他命令手下騎兵散開,從左右兩翼包抄上去。這可是李廣專治各種不服的好時候。
看看手下包抄到位,李廣張弓搭箭,與射雕人展開對攻。果然是山外有山,人外有山,剛才還牛皮哄哄的三個家伙這次可是遇上射箭的祖宗了,結果,兩個人被李廣射死,一個被騎兵活捉。
看到三個射雕人成了自己的手下敗將,李廣頗為興奮,就讓人綁好俘虜,準備上馬回營。哪知道,就在此時,不遠處殺來了數千匈奴騎兵。這些來勢洶洶的匈奴人看到李廣雖然人數不多,卻異常精銳,一時間不明底細,還以為是漢軍誘敵的先頭部隊,也不敢沖殺,忙占據有利地形布開陣勢。
李廣的部下只有百騎,面對數千敵人也非常恐慌,都想轉身開溜。李廣見狀,忙伸手制止,然后厲聲道:“我們現在離大軍幾十里,如果此時轉身就跑的話,到不了大營就會被匈奴人追上殺光。不過,匈奴人明明占據優勢卻不立即殺上來,一定是誤以為我們是來誘敵的,在他們搞不清我們的底細前,是不會輕易進攻的,所以此時絕對不能跑!”李廣不僅不跑,還帶著騎兵前進。這些漢軍跟隨李廣多年,深知自家將軍的本事,也樂意為其效命,見將軍都不跑,也狠下心來,跟隨李廣進到離匈奴二里遠才停下來。
看到匈奴仍沒動靜,李廣旋即下令眾軍下馬解鞍。漢軍見過不要命的,卻沒見過這么不要命的,就對李廣說:“敵人太近了,如果有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微微一笑道:“你怕匈奴,其實匈奴也怕你!現在比的就是誰膽大,只要我們解鞍,匈奴就會認為我們必是誘敵的!”果然,當漢軍舒服地枕著馬鞍休息時,匈奴人瞪著狐疑的目光,就是不肯上前搦戰。
也不知過了多久,李廣看到一個騎白馬的匈奴軍官出陣,對著匈奴嘰哩呱啦地一通講話,立刻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向前急馳,然后張弓射去,一箭將那個白馬軍官射殺當場。然后,又返回到自己的騎兵中間,解鞍休息,全然不將匈奴人放在眼里。
匈奴人更迷惑了,可是他們的智商實在讓人捉急,與其干等著,為啥不派人沖過來試試呢?匈奴人又不是司馬懿,非要養諸自重。此時,天已經黑透了。匈奴人雖然始終覺得怪怪的,但最后也沒敢出戰。到了半夜時分,匈奴人仍沒開竊,擔心漢軍伏兵會在夜間襲擊他們,就連夜開拔了。李廣見敵人走遠了,這才帶著部下,施施然回轉,天亮后李廣才回到大營。
這場勇氣與智慧的較量最終是李廣完勝。由此也可看出,匈奴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樣愚蠻,他們其實也挺喜歡動腦筋的,只是腦回路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遇上和高手比拼智力的關鍵時候,不免會落了下乘。
脾氣大的好戰之人
公元前141年,好不容易送走了對自己有成見的漢景帝,迎來了大有為的漢武帝劉徹。只是剛上臺的漢武帝還不能真正作主,就連基本國策也變不得,因為上面還有兩級寶塔壓著他,來自竇氏、王氏、田氏的外戚也讓他放不開手腳。
盡管如此,新皇初立,朝中還是得有忠誠宿將,方保無虞。有人推薦李廣,說他雖然被先皇雪藏多年,但赤心不改,可以入朝護駕。于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衛尉。與此同時,另一個漢軍宿將程不識也擔任了長樂宮衛尉。
李、程二人都是從實戰中殺出來的將領,如今又同為衛尉,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不免有好事之人將兩人進行了比較。
其實二人的治軍差別蠻大的。程不識一向對隊伍編制、行軍陣列、駐營防護要求非常嚴格,夜里的打更放哨更是一點不敢馬虎,就連軍中的文書考評、公文簿冊也整得井井有條,遇上邊地有警,程不識經常通宵達旦的戒備,軍中也不得休息。攤上這樣謹慎的將領,敵人很難尋到可乘之機。
李廣與程不識恰恰相反。李廣在對陣匈奴時,并無嚴格陣列,行軍時總是力求靠近水草豐盛之地,也不怕敵人前來搶奪水源,只圖自家便利即可。晚上從不打更巡邏,幕府的文書簿冊能少記就少記。不過,李廣還是會遠遠地布置哨兵以防不測。真不知如此粗枝大葉的李廣護衛皇宮,安全指數會有多高,皇帝老爺能否安寢?
對于眾人的評價,程不識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李廣治軍看似簡便易行,如果真要遇上敵人突然大舉來犯,恐怕很難抵擋,所幸他愛敬士卒,士卒也樂為效命,應該不致于敗得很慘。而我雖然平時費事些,但敵人輕易不敢來找我單練!”
話是這么說,畢竟當時漢匈之間多年未發生大規模的戰事,沒有那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漢軍士兵自然樂意跟隨李廣圖個輕閑,很少有人追隨自討苦吃的程不識。
公元前133年,此前壓在漢武帝頭上的那位親奶奶竇太皇太后已然薨逝兩年了,漢武帝終于可以放飛自我了。此時,主管外交的大行王恢建議誘敵深入,狠狠地咬上匈奴一口。對于彼時狂妄自大的匈奴來說,能夠在帶路黨的指引下深入漢境大搶一撥,確實是件美事。所以說王恢的計劃真的不錯。
可惜,當匈奴在邊境義商聶壹的帶領下來到馬邑的時候,如同狼王般嗅覺靈敏的匈奴單于居然發現了危險,不等三十萬漢軍合圍,就一溜煙似地跑得沒了蹤影。漢軍少量的騎兵遮攔不住,只得望洋興嘆。
時任驍騎將軍的李廣也是當時的漢軍大將,好不容易盼來的一次可以收獲大把戰功的伏擊戰,就這樣還沒開始就泡湯了。不得不說,李廣將軍的運氣確實不咋的。
四年后的公元前129年,李廣再次回到北地,從雁門率軍出發攻擊匈奴。起先打得好好的,可是匈奴單于知道對面來的是李廣后,立刻興奮起來,調集重兵誓要將這面漢軍旗幟砍倒。一番圍追堵截,以眾凌寡,饒是李廣個人武力值爆棚,依然架不住匈奴群狼的圍獵,漢軍大多戰死,李廣也因脫力昏迷落馬被捉。匈奴騎兵知道撈到大魚了,也沒有綁縛仍在昏迷中的李廣,只把他置于兩匹馬中間的網上,準備帶回去向單于請賞。
不知過了多久,李廣從網中醒來,發現自己落入敵手,也不聲張,只是偷偷地踅摸周圍的敵情。他注意到旁邊一個匈奴人騎的是匹良駒,就乘敵不備,從網上一躍而起,將那個匈奴人踹下馬去,然后騎馬奪路而逃,一口氣向南跑了數十里,終于與自己的部下會合。此時,后面仍有數百追騎,到口的肥羊跑了,這些家伙能不捉急嗎?李廣見狀故意放慢馬速,從馬的背囊中取出匈奴人的弓箭,也不瞄準,回身就射,但見匈奴追兵應聲落馬,撲騰一下便沒了聲息。其他匈奴人見李廣發威了,而且還有了幫手,也不敢再追了,只得轉身離去。
李廣返回塞內。廷尉認為李廣喪師辱國,且差點身陷敵手,理應斬首,不過,念其久著邊功,而且此次以少擊眾,情有可原,故準其花錢贖罪。
可是,李廣這人是個有錢大家花的主,這些年的工資加獎金都給手下將士們了,哪里有錢贖罪啊?就在李廣為錢犯愁的時候,衛青出面幫他湊足贖金,這才讓李廣逃過一劫。
畢竟李廣這次戰損有點兒大,所以朝廷雖免了他的死罪,卻將其一擼到底。此后數年,李廣無官一身輕。平時也沒啥消遣的李廣,和退隱藍田的穎陰侯孫子灌強打得火熱,兩人經常一起去終南山中行獵。有了李廣這位經驗豐富的老獵手,灌強到是從來不愁吃不到新鮮可口的野味。
一次,老哥倆帶著家人出獵,由于行前小酌過幾杯,有了些許酒意的李廣突然看到草叢中似乎隱藏著一頭猛虎。他也顧不上招呼別人,立刻引弓而射。隨后,李廣才對眾人說自己射中了一頭猛虎。眾人聽過李廣在右北平獵虎的經歷,知道李廣說射中了一準跑不了,只是此時天已黑了,林間道路不好走,便約定明天天亮后再去尋虎。
第二天一早,眾人順著李廣所說的方向撥開雜草,找到了李廣射虎的地方,卻驚訝地發現,哪有什么猛虎,只有隱在草叢中的一塊石頭,離遠了看有些猛虎盤臥的樣子。至于李廣射虎的那只羽箭,竟然生生地沒入頑石之中。這便是后世耳熟能詳地“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不管什么時候,從那么遠將箭深深地射入石中,這個準頭加臂力都是值得稱道的。
在李廣賦閑的幾年間,還發生過一件差點毀了他的事。一天夜里,李廣帶著一名騎兵外出找人飲酒,回來時過了宵禁時間,被霸陵亭的軍尉攔住了。霸陵尉可能當時也喝了酒,看到同樣醉醺醺的李廣,就大著舌頭說“此路不通”。李廣的從人不忿道:“這位是前任的李將軍!”哪知霸陵尉聽后根本不給面子,反而打著酒嗝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行,何況是前任呢!”說完不再理會。此事讓李廣很下不來臺。
后來,匈奴寇邊,殺太守,敗漢將,朝廷重又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向朝廷提出請求讓那個霸陵尉和自己一起支邊。到了軍中后,李廣以軍法殺之,然后上書請罪。如此意氣用事,對一個照章辦事的下屬肆意打擊報復,全然沒有主帥的胸懷和氣度,這也是李廣難封的原因。
朝廷本著用功不如用過的原則,給了李廣一個不輕不重的處分,仍讓他專心對付日益猖獗的匈奴。李廣見朝廷如此寬厚,也不再矯情,從此火力全開地痛擊匈奴。匈奴面對漢軍的堅城利器,本就非常頭疼,現在又被馬快箭急的李廣時不時痛扁一頓,索性就給李廣喝了個非常拉風的大號“飛將軍”,還相互約定,命不夠硬的就沒事躲著點。
就這樣,李廣雖然上了些年紀,但憑著其疾如風,攻掠如火,攻防一體的守邊戰績,著實給右北平帶來數年的平安。
之后,郎中令石建去世,漢武帝就讓李廣接班。李廣又一次回到中央,不過,這次除了和漢武帝面對面的機會多了些外,也沒啥作為,反倒讓漢武帝更加篤定老李確實點背。
公元前123年,李廣又回到軍前,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兵攻擊匈奴。此戰不少將領都砍夠了人頭,撈足了戰功,就連李廣從老家帶出來的堂弟李蔡也因功封樂安侯。只有李廣沒啥斬獲,封侯的事依然不見蹤影。
又過了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萬騎與之分路前進,互為呼應。大約走了數百里,匈奴的二號領導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突然殺出包圍了李廣。
面對十比一的絕對劣勢,漢軍騎兵無不惶懼。李廣就派隨軍的幼子李敢快馬沖陣,希望他能夠憑著個人的武勇震懾強敵,提升己方士氣。繼承了李家輕剽好戰血脈的李敢人如其名,果然沒有讓老爹失望,帶著數十名騎兵就向著匈奴大隊沖去,在匈奴人驚碎一地眼球之際,居然穿過敵軍的包圍圈,從其兩翼殺回,見到父親后還不忘大呼:“匈奴易取耳!”見少將軍如此了得,漢軍這才定下神來強捍敵軍。
李廣指揮漢軍布成圓陣,四面向外。匈奴仗著人多勢眾,圍殺上來,一通箭雨過后,漢軍傷亡甚眾。在李廣父子的帶領下,漢軍也給匈奴造成了巨大殺傷。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漢軍的箭矢快要用完了。李廣見狀,親自抄起大黃弓,一箭射殺了沖得最歡的匈奴將領,然后又接連射翻了幾個匈奴戰兵,讓匈奴人頓時感到脖子發涼,不得不放慢進攻節奏。此時,天已黑了,雙方只得罷戰。漢軍將士都被剛才的戰斗嚇壞了,只有李廣神色如常。眾將士不得不佩服將軍的勇氣。
第二天,漢軍繼續苦戰。這時張騫的援軍趕到,匈奴見啃不下這塊硬骨頭,這才退去,人困馬乏的漢軍也沒有追趕。此戰李廣軍傷亡大半,不過殺傷匈奴甚眾,功過相抵。張騫導航失靈,去得了西域的他竟然折戟在匈奴,因為誤了軍期,按律當斬,贖為平民。漢朝的侯爵得之不易,失之不難,有N種理由可以讓一個人從位高爵顯秒變平頭百姓,真是讓人想說愛你不容易。可惜的是,即便這樣,李廣依然未能實現封侯的夢想。
點真背的悲劇英雄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大戰,由他最欣賞的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分出定襄、代郡,跨越大漠,直擊匈奴單于本部。面對這次犁庭掃閭的戰略決戰,那些渴望軍功的勇士誰不心動?李廣就幾次上書請求隨軍出征,可是漢武帝卻總是以其年老阻止,后來實在磨不過求戰心切的李廣,這才勉強同意李廣以前將軍的身份隨軍出征。
如果是在其它時候,前將軍作為重號將軍,絕對是軍隊高層,可是如今漢軍舉國遠征,軍方的頭排全都登場了,前將軍也只能在帳下聽喝了。
漢軍在出塞后,衛青就從捉到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了單于駐地,決定由自己統帥精兵直搗黃龍。他給李廣的命令是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合,從東路出擊匈奴。李廣雖是路癡,但也知道東路繞遠,而且缺乏水草,不適合自己喜歡逐水草進軍的習慣,一旦走東路,恐怕趕不上痛扁匈奴。
李廣決定爭上一爭,就請求衛青道:“我是前將軍,自當為大軍前鋒,況且我自少年從軍就想與單于好好對陣一次,如今總算有了這個機會,請大將軍成全!”
衛青是個厚道人,如果是其它的事,一定不會與李廣計較的,可是面對軍國大事,他絕計不會放棄這個攻滅匈奴的機會的。再說漢武帝曾一再囑咐他李廣人老點背,千萬不能讓他對陣單于,那樣做的話指定會跟著倒霉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衛青想把消滅單于這份天大的功勞分潤給自己剛剛被褫奪侯爵的好友公孫敖。李廣也知道此事,所以堅決請求衛青改令。衛青見李廣如此難纏,也擺出了大將軍的派頭,讓長史直接下令李廣趕緊去與趙食其會合。
李廣無奈,也不向衛青告辭就啟程了,既然不讓當前鋒,那索性就跑快點,爭取來個繞遠先至。可惜,在他與趙食其兵合一處殺向匈奴后,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連帶著趙食其也成了路癡,加上向導沒找好,最終兩軍都落在了衛青之后。
衛青的大軍與單于一番苦戰,因為缺乏配合,沒能全殲單于大軍,讓單于跑掉了。衛青望著單于遠去的背影,追之不及,只好收軍南返,在大漠之中與李、趙二將的軍隊會合。
此戰,李廣不僅無功,還失期當斬。衛青沒有立即問罪,反而先派人給李廣送去干糧和好酒,然后才尋問迷路原因。衛青準備給漢武帝上書說明情況,李廣也沒有申辯。不久,衛青的長史召李廣手下去幕府接受質詢,李廣上前阻攔道:“部下們有啥錯啊,都是我迷路所致,就讓我去大將軍幕府吧!”眾人含淚送別,李廣到了大將軍幕府,沒有進帳,卻轉頭對跟來的隨從說:“我少小從軍,與匈奴七十余戰,卻未立殊勛。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單于本部,卻偏偏迷路了,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已六十多歲了,即便死了也不算夭折,那又何必再去受刀筆吏的羞辱呢?”言罷,揮刀自刎。
李廣部下搶救不及,老將軍血染征袍,已然魂歸天國。李廣軍中將士聞之無不流淚,北地軍民聽到的,也為之酸鼻。對此,司馬遷表示特別理解,說李廣雖不善言辭,但卻能通過自己的表現讓人感佩,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對于李廣之死,衛青也很無奈,迷路失期是出塞漢軍最常遇到的困難,畢竟在那一望無際的大漠上,沒有任何參照物,即便是今天有導航都不敢保證走不錯,何況是那個出門基本靠眼的年代呢?所以,李廣有罪,罪不致死,即便是死罪,也完全可以贖買的,李廣之所以自殺,完全是哀莫大于心死啊!可惜,一代飛將軍,居然走得這么匆忙,讓人不勝唏噓。
至此,筆者對李廣難封大致總結出幾個原因:一是踩了漢景帝的政策紅線,使他在最容易出彩的時候,得不到當時最高領導的認可;二是打仗太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總也不能取得足以封侯的軍功;三是不能適應漢匈戰爭變化的需要,在漢軍展開大規模騎兵反攻極易立功的時候,卻又是路癡又是點背,成功地與封侯失之交臂。四是心胸不夠開闊,也不善交際,還容易得罪人,最終得不到奧援。
至于說李廣找大忽悠王朔算命,王朔認為李廣是因做了虧心事不能封侯,李廣則誠實地回答自己曾殺死八百西羌降兵,觸了殺降不詳的霉頭,那豈不是要把武安君白起從墳頭里嚇醒后再殺一次嗎?王朔以大漢道德模范的標準,要求一位與兇殘異族血戰多年的衛國將軍,這也太離譜了吧。
李廣的故事就此結束,李家將門的故事還會延續下去。大漢的星空從來不缺熠熠閃光的將星,為何戰功不顯、時運不濟、封侯不成的李廣能夠在后世那么吃香呢?一個是因為司馬遷的妙筆生花,另一個是因為李唐王室的認祖歸宗。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國為國人在面對胡馬橫行中原板蕩之際,渴望有人仗劍而起、殺敵衛國,李廣的勇敢與悲壯恰恰與這種渴望互生共情,這才讓王昌齡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傳唱不衰。
圖片來源于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