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應屆生?它有兩種定義,不僅指專科大三或者本科大四的學生。應屆生身份可以幫助落戶,具有考試資格優勢、找工作優勢和心理優勢等,一定要好好利用它。
應屆畢業生分為以下兩種:
1.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處于實習或待業狀態的;
2.已經拿到畢業證,但拿到畢業證的時間在擇業期內。
所以,應屆生不僅僅是指專科大三或本科大四的學生。
只要是在擇業期(國家規定為2年,部分地區3年)內,你的檔案、黨團關系等依然保留在畢業學校或各級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都按照應屆畢業生對待。
應屆生身份有多重要?
不得不承認一點,在找工作時,與往屆生比起來,應屆生確實有一定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戶口優勢
多數城市為引進人才,甚至提出應屆生可直接落戶,而非應屆生想要在一二線城市落戶只能通過更多的途徑。而戶口恰恰又決定了你買房、子女教育等問題(雖然剛畢業的你,可能成家立業還有點早)。
2、考試資格優勢
大家應該了解,國考、省考等招聘考試,很多職位只有應屆生可以報考。
尤其是公務員,在每一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都有許多職位專門限定“應屆生”報考,我們都知道考試的競爭壓力有多大,多一個條件限制,就能減少很多競爭對手。
所以應屆生這個身份非常寶貴,大家一定要利用好。
3、找工作優勢
如果一個企業在面對同一職位的應聘者,A已經在社會工作了幾年,但工作能力一般,B是應屆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此時用人單位多數情況下會選擇后者。
因為應屆生可塑性很強,而且剛剛走入社會,沒有其他因素干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如果畢業后再想進入央企和國企就比較難了,所以這時候體現出了應屆生身份的重要性。
而且目前央企和國企還有一些公司的校招專門面向應屆畢業生。
4、心理優勢
對于應屆生來說,對工作充滿了熱情,且對社會上的各種事充滿好奇心,就因為沒有工作經驗,他才不會被之前的圈子困住,從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在工作、生活上沒有太大的壓力,可以無所顧忌的去拼去闖。
應屆生相關政策
1.2020應屆生身份可延長兩年
為緩解疫情帶來的應屆生求職壓力,2月28日,教育部發布通知:畢業還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可以按規定在學校留檔兩年,兩年內落實單位,高校統一按應屆生身份幫助其辦理就業手續。
2.公務員招錄向應屆生傾斜
今年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提到“***部門公務員招聘和國有企業招聘適當增加規模”。每年的公務員招錄考試中,應屆畢業生都是報考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地公布的招錄政策來看,一些地區已釋放出在公務員招錄方面向應屆生傾斜的信號。相較去年,不少省份的公務員考試招錄規模大幅增加,有的省份擴招幅度接近400%。此外,不少地區也擴大了基層公務員的招錄規模。
3.普通高校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
教育部表示,第二學士學位主要招收當年普通高校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目前未就業的往屆生。其他人員原則上不得報考。具體招生范圍由高校自主確定。
4.基層專項計劃行動
人社部、財政部印發通知,部署實施2020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2020年全國將招募3.2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比2019年增加5000名。“特崗教師”計劃將增加招募規模5000人,今年招募規模將達到10.5萬。將招收40多萬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隊伍,采取“先上崗、再考證”的舉措,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配備。
5.2020年度女兵應征報名
6月26日,2020年度女兵應征報名開始。招收對象包括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應屆畢業生及年滿18至22周歲的在校生。
6.擴大中小學教師招聘規模,落實應屆畢業師范生全部入編入崗的工作
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2月28日在北京表示,將擴大重點領域的招聘,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她強調,現在非常急需的是高中和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師),高考改革以后,改革的省份高中教師出現大量結構性緊缺。同時要落實應屆畢業師范生全部入編入崗的工作。
7.事業單位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開招聘力度加強
3月11日,***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要加大事業單位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開招聘力度,今明兩年事業單位空缺崗位主要用于專項招聘高校畢業生(含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其中,湖北省事業單位可以面向湖北省高校的畢業生或湖北籍高校畢業生開展專項招聘。
同時,艱苦邊遠地區鄉鎮事業單位招聘本科以上高校畢業生、縣級事業單位招聘碩士以上高校畢業生,以及招聘行業、崗位、脫貧攻堅急需緊缺***高校畢業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面試、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可以根據應聘人員報名、***分布等情況適當降低開考比例,或不設開考比例,劃定成績合格線。
來源|綜合共青團中央、學校共青團、河南省教育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