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我軍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第四野戰軍從最初的10萬不到逐漸發展為規模超過百萬的大軍,在東北戰場上所向披靡,并從寒冷的白山黑水一路打到酷熱的海南島,戰功赫赫、彪炳青史。
而在1948年全軍大整編后,四野的12個建制軍,不論單抽出哪一個,都堪稱是聲震海內的“鐵軍”。其中,尤其以第38、39、40、41、43五個軍最為強悍,被人們普遍稱為四野的“五大王牌軍”、林總麾下“五只虎”。
長久以來,關于這“五只虎”孰強孰弱,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類似第38軍和第39軍誰才是四野第一軍的爭論,直到現在也沒爭出個結果來。我們不妨結合相關戰史,來探討一下林總麾下“五只虎”,究竟誰的戰斗力最強。
林總正在指揮作戰
五虎中首先可以確定座次的,是第41軍(即原東野4縱)。雖然第41軍成立最初時的基干部隊,是來自八路軍山東軍區的第4、5兩個師,戰斗力不俗。但細細數來,第41軍所打過的硬仗惡仗,最著名的就是塔山阻擊戰。后來雖然在衡寶戰役中消滅了蔣軍精銳的第7軍軍部及4個師,但那是與眾多兄弟部隊合力取得的。所以,第41軍排在五虎之末,應該爭議不大。
四野炮兵部隊
進而分析,第40、43這兩個軍,一個排第三、一個排第四也應該問題不大。第43軍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其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這在五虎中無人能及。解放戰爭中,其麾下第128師(前身即著名的6縱第17師)尤其擅長攻堅,被譽為“攻堅老虎”,經常被林總用作實施最后攻擊的決定性力量。四平、錦州、天津等戰役中都是由該師發起攻城的最有力一擊,故有“林總三調17師”之說。尤其是在天津之戰中,17師共殲敵8441人,自身僅傷亡54人,創造了城市攻堅戰中殲敵與自損比最佳的記錄。
6縱第17師(第128師)在坦克的掩護下攻入天津城
解放戰爭中第43軍的高光時刻,是作為主力部隊解放海南島。此役我軍共殲敵3.3萬人,僅第43軍便殲敵1.3萬人。作為首先登島并擊破“伯陵防線”的部隊,第43軍再一次以自己的戰績證明了自己是一支無堅不摧的鋼鐵雄師。
而第40軍作為南滿軍區的“扛把子”,其戰斗力也不遑多讓。其前身東野3縱的基本部隊,便是極具戰斗力的山東軍區第3師和冀熱遼第16軍分區第21、23旅。解放戰爭中,由于敵我雙方曾長期在南滿拉鋸,故而3縱經常參與作戰,斬獲頗豐,并在韓先楚將軍的***下逐漸成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旋風縱隊”。在四保臨江,夏、秋、冬季攻勢作戰,遼沈、平津、海南等戰役中,第40軍無一不是一往無前,部隊作風勇猛、機動能力強,又得到了“暴風雨部隊”的美稱。
解放戰爭中,第40、43兩個軍戰績相差不多。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第40軍作為志愿軍首批入朝的部隊之一,率先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并在第一次戰役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現,重創韓第6、8師和美24師,殲敵5000余人,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開門紅”。雖然此役第40軍主要對手是戰斗力不強的韓軍,但這畢竟是志愿軍入朝首戰,與平型關戰役一樣,其歷史意義遠比殲敵數字更重要。而由于未能入朝參戰,所以在部隊的總戰績上,第43軍要比第40軍遜色一些。故人們認為第40軍比第43軍排名靠前,也是有道理的。
40軍軍長韓先楚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爭議最大的第38、39兩軍在“五虎”中的“冠亞之爭”。
和第43軍一樣,第38軍也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其最早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彭德懷、滕代遠領導平江起義時的紅5軍的一部,絕對算是老部隊。眾所周知,第38軍被稱為“萬歲軍”,這可是人民軍隊各部中絕無僅有的一光榮。僅憑“萬歲軍”的稱號,第38軍戰斗力之強就無需多言了。
我們需要分析的是,“萬歲軍”實際上是第38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尤其是在第二次戰役中,憑借松骨峰、三所里、龍源里三場血戰打來的威名。在解放戰爭中,前身為東野1縱的第38軍“三下江南”和“四戰四平”而名揚天下。而且,該軍還較早組建了軍屬炮兵、工兵和汽車部隊,部隊合成化水平較高,被稱為東野的“第一王牌”和“御林軍”。
不過也正因如此,第38軍常常被林總當作預備隊使用,不到關鍵時刻決不投入。在遼沈戰役中,東野本準備用其支援塔山戰場。但林總幾經權衡,最終還是下令作為總預備隊的1縱不動。有1縱在后壓陣,使得不少與東野對陣的蔣軍因聽聞1縱來援,而經常未戰先怯。但這樣也使得第38軍失去了很多戰機,因而其在解放戰爭中的殲敵總數僅為14.3萬人,并不算十分突出。
38軍軍長梁興初(中)重回戰場
相比之下,前身為東野2縱的第39軍則幾乎無役不與。自東野成立后,差不多每場大仗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四平保衛戰硬剛新1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春季、冬季攻勢,再到第一個攻入錦州城,第39軍(2縱)都是戰場上最為耀眼的“明星”。它是東北***12個軍(縱隊)中戰績最出色的,共殲敵達19.6萬余人;其下轄的第117師(2縱5師),則普遍被認為是四野12個建制軍下轄的36個師中表現最好的一個師。
數據是不會說謊的,而比較一支部隊戰斗力強弱與否,其殲敵數無疑是很具參考價值、同時也是很直觀的一個考量。故而筆者認為,盡管第38軍名氣最大,但四野“五虎”中的冠軍應屬于第39軍。
當然,有人會拿第38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表現,尤其是其在第二次戰役時的表現來反駁。但要看到,第39軍在抗美援朝中的戰績,也不比第38軍遜色。其中,在第一次戰役的云山戰斗中,第39軍重創美開國元勛部隊騎1師,殲敵2500余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取得了中美兩軍首次交鋒的完勝,并繳獲飛機4架。第二次戰役中,第39軍通過戰地喊話等心理攻勢,使美25師第24團一個黑人工兵連全連115人集體戰場投降,從此美軍改變了自建軍以來的一貫傳統,不敢再按官兵膚色編組部隊。而第116師更是先后于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解放平壤、漢城,使第39軍成為僅有的一支連續解放半島兩個首都的功勛部隊——這些戰績足夠驚艷,也足以說明第39軍戰斗力之強是毋庸置疑的。
云山戰役中追殲逃敵的志愿軍39軍官兵
綜上,筆者認為林總麾下“五只虎”的戰斗力排名應該為:第39軍>第38軍>第40軍>第43軍>第41軍。當然,這個排名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是基于“五虎”各自的戰績所作的紙上談兵。其實我軍每一支部隊,都有其各自輝煌的歷史和驕人的戰績,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拿四野的12個軍來講,雖說“五大王牌軍”和林總麾下“五只虎”的說法,讓第38、39、40、41、43五個軍受到了人們的特別尊敬。但也要看到,四野其余各軍在戰斗力上也不比“五虎”差多少。比如第44、45、47軍,也是響當當的“鐵軍”。第45軍打錦州、滅廖耀湘居功甚偉;第47軍在黑山、大虎山阻擊優勢敵軍,使其寸步難行,我們所熟知的“排炮不動,必是十縱”,除去華野10縱外,還不能不說善于防守的第47軍(東野10縱)。
第44軍雖是四野的二線部隊,卻在一代名將鄧華的率領下無往不勝,南線大追殲時更是將蔣軍桂系的精銳部隊打得體無完膚。即便是成軍最晚的第42軍,其在抗美援朝戰場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這支部隊后來鎮守嶺南又創造了新的傳奇。因此,“五虎”之外的四野各軍,其戰斗力未必就不如“五虎”。正是因為這些部隊個個都是無堅不摧的鐵拳,四野才能夠造就從白山黑水一路打到天涯海角的輝煌勝利,書寫偉大的戰爭奇跡。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