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閱讀有關宋代書籍的朋友大都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宋代的官階官職名稱十分拗口難懂,一句話:復雜而不得要領。現在樵人就和大家聊一下,《水滸》里的這些太尉、殿帥、提轄、都頭等等,都是些什么官,又具體負責什干什么?
其實,想一句話兩句話說清宋朝的官階制度基本不可能。
宋朝官制,以元豐改制為界限,改制以前、之后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
上圖_宋代官制簡表{元豐以前,元豐(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
我們就以水滸所在的大約背景時期來討論。宋神宗元豐以前,官制名義上與唐代沒有太大不同,但實際上卻有很大區別。主要在于宋代實行以中央集權為軸心的中樞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權職,將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互不統攝。相權嚴重削弱,而皇權則強。
宋代行三省六部制,表面上清晰明確,但在實際中又變化萬千。而且名稱又設計的極為晦澀。咱們先從大往小說起。
?上圖_宋代官制簡表{元豐以后,元豐(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
宰相
宋代并無宰相職銜,但實有宰相職,其名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為會同中書、門下兩個部門一齊處理事務。其副職名為“參知政事”,取此名實則為一謬誤。參知政事本為唐代官名。是唐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宋朝太祖始以趙中令獨相,久欲拜他人為之副而難擇其合適名稱授予,召學士陶谷問:"下丞相一等,有何官?"陶谷答:"唐有參知政事",遂得此名。其實品秩被上下顛倒。
宋代中樞官制最獨特的是官稱和實職的分離,目的是分割各級長官事權以便加以限制。這樣一來,官只是空名,所謂官階而已,只是說明可以對標享受俸祿和待遇。用作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的根據,這種稱為"寄祿官",有名無實,不承擔職責,甚至不到崗坐班。使朝廷內大批官員無所事事。
?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義上都有正式官員,但除非皇帝特命,卻都不管本部的職事。故各部門雖有正官,卻不治本司政事,職責承擔十亡二三。正官如此,更不用說仆射、尚書、丞、侍郎、等輔員居其官不知其職者,更是十常八九。
這類官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宋太祖、太宗統一五代十國的過程中,留用了大批舊官員,為使他們保持官位,領取俸祿,但不使掌握實權(只對其中認為可靠者安排一些實際職務)而為之;二是部分宗室、外戚、勛舊,也僅授予高官,優加俸祿,而不給實職。
至真宗時,便把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這個制度,一般官員都有"寄祿官"和"差遣官"兩個頭銜,"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
太師
蔡京貴為太師,一直是以當朝第一權臣而存在。太師一銜初始于殷商,后周武王朝,又成為榮銜。而蔡京權傾朝野,實因其任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即副宰相)達十七年之久。(期間沒有正職宰相)這就是說蔡京的太師是寄祿官,副宰相是差遣官,又沒有正職宰相,所以大權獨攬權勢熏天。
太尉
此職銜始于前秦,治軍領兵之權重要職。隋唐間太尉位列于太保之下,至北宋代,徽宗重定武官制度,也就是《水滸》故事發生時期,太尉成為武官官階之首,而且是"職事官",手里的權力那可是實實在在,也便造就了一手遮天的高太尉高俅。
?
提轄
這是個在《水滸》中出現頻率極高的職務。其意為“管領”,宋朝的官階為正一品至從九品,而提轄官的官階為從六品至正七品。應算是宋代的低級武官,相當于現在的營長或連長。一個州(路)提轄官的編制大約在30人上下,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職務。放在今天也就相當于“少尉排長”至多或是“二級警司”。
宋代州郡一般都設“提轄”一職,專門統轄軍隊,輯捕訓閱等務。《宋史·職官志七》(此書簡直就是天書一部)中有載: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魯智深即為提轄,依他自言,“做得‘關西五路廉訪使’”這又是何官?
?
廉訪使
正是自宋設此官職,稱為“廉訪使者”,諸路各一員,無事每年一入奏,有邊警則及時上報。見《宋史·職官七》。除警報外還對各州府官員負有監察舉報職權,原來主管監察一類事務。
都頭
梁山好漢之中,曾為“都頭”者數人:武松、雷橫、朱仝等。此為何官?都頭原為正規軍隊編制職務,隋唐就已有,《資治通鑒》254卷中云:“唐之中世,以諸軍總帥為都頭。至其后也,一部之軍謂之一都,其部帥呼為“都頭”。宋代各縣無正規軍,即以鄉間土兵捕快、衙役為彈壓地方之武裝,故也算一都之兵,其頭領便名都頭,人數從數十到數百不等,全視州縣規模而定,所以都頭,也就是縣武警部隊首長。
?
押司
宋將官職分為“官”和“吏”兩大類。押司即屬于“吏”,通常是地方招募而來,屬于編外雇傭人員,沒有朝廷的特殊恩典不可能為官。主要是處理文案公務、稅賦或獄訟之類工作。一般縣、州、路各級府衙中均有押司。
都頭、押司、訟師皆屬“胥吏”,無官方編制但又在體制內工作,擔當一定基層職能。
宋江們身為胥吏,即使工作再出色,也沒有提拔為“官”的可能,長期下來難免不生怨懣之心。宋代雖然嚴格奉行了科舉制度,向普通百姓打開了“做官”的大門,但亦矯枉過正,非科舉而得官者極少,不管你才能再高,貢獻再大,仍遭到科舉為仕者們的輕視乃至排擠。強如名將狄青,因邊功而得授樞密副使,終因長期被科舉為官的文官司集團輕視排擠,憂憤而亡。岳飛功勞煊赫今古,卓越于有宋一代,但至死亦僅為樞密副使,可見宋代對武將防范之嚴。
不過,宋代官場這種特色其實還有不少,除了一直就有武將不得為樞密使的不成文規定外,還有南方人不得任宰相的默定成規。
?
虞候
類似于軍中參謀。如陸虞候陸謙。宋代的軍事編制單位“都”一級,設置虞候—職,地位較低,約屬于節級一類。
承局
宋代的低級軍職,屬殿前司。《宋史·職官志六》:“每都有軍使、副兵馬使、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職隸于殿前司。”《水滸傳》第七回:“兩個承局催得林沖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隨這兩個承局來。”
都監
宋代設有路“都監”,掌管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務。有州府“都監”,掌管本城廂軍的屯駐、訓練、軍器和差役等事務。大約就是軍區司令員。
?
中書
中書令的省稱。漢始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譬如大名府的梁中書。梁世杰之所以不稱梁知府而稱梁中書,說明他曾在東京做過中書侍郎,至少是中書舍人,而后帶寄祿官中書銜差遣到大名府做一府之長。
經略相公
老種和小種經略相公是水滸名人,但這個經略相公究竟是何官?“經略”是北宋軍職“經略安撫制置使”的簡稱北宋的“經略”是設在全國各路(約等于現在的省)掌管兵民之政的長官。經略安撫使只有管兵而沒有發兵的權力,有點類似于唐朝的節度使,但權利卻小了很多(沒有財司權法權)算是“刪減版”的節度使。
可以看得出,宋代的官吏體制帶有先天不足,機構和崗位設置的目的不是高效處理政務,而是防止皇帝大權旁落。中央集權和各部府衙門間是以一種博弈的關系而存在。
作者:文山樵人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宋史?職官志》《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資治通鑒?長編》《容齋隨筆》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