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能幫助我們認識內外世界,能解決我們的困惑疑慮,讓我們更好的自我調整、更好的包容接納、更好的感受生命。
社長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影單,包含十部經典的心理學相關影片,快來看看有沒有戳中你內心的那一部吧~
NO.1
《自閉癥少年的內心世界》
(君が僕の息子について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2014)
導演:NHK
豆瓣評分:9.1
哲思關鍵詞:自閉癥
片源:愛奇藝
影片根據自閉癥少年東田直樹的隨筆改編,展現自閉癥少年的生活,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希望借此給自閉癥家庭帶去希望,也幫助更多人了解并接納自閉癥群體。
自閉癥患者的情感豐富與常人無異,甚至更加敏感溫柔,只是語言(口頭和肢體)與情感的連接通道壞了,所以沒辦法流暢的表達。
對于他們,正如杉山登志郎醫生所說:
“做讓他們大腦感到開心的事情,才是讓他們進步最好的***”。
電影細膩又溫暖,總是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人心里最柔軟的那根弦,讓人有想要落淚的沖動——
在直樹用紙質鍵盤努力與人對話、因完整表達了想法而開心蹦起來的時候;
在斯科特的父母在家中放置蹦床,他在蹦床上接連不斷地高高跳起的時候;
在直樹用食指慢慢敲擊鍵盤寫作的時候;
在大衛·米切爾努力接近自己兒子的時候……
自閉癥少年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星星的孩子”。
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星星般純凈,也像星星般孤獨。
他們只是不同,但也可以度過意義豐富的一生。
希望有一片天空,可以安放星星孩子不同的靈魂。
希望所有艱辛的努力,所有溫暖的引領,可以打開星星孩子的心門。
愿所有的星星孩子們都能被世界、被如你我這樣的平凡人溫柔對待,也都能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
“像自由女神一樣,面朝天空,真誠的活下去。”
補充閱讀:
桃莉·海頓:《孤獨的孩子》
NO.2
《黑天鵝》(BlackSwan)
(2010)
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豆瓣評分:8.6
關鍵詞:人格分裂、自我解放
片源:愛奇藝
《黑天鵝》呈現的是舞蹈演員Nina的成長史。
Nina被選為舞劇的主角,但純真如“白天鵝”的她無法理解舞劇里邪惡的“黑天鵝”,因而無法全情投入。
為了完成一場完美的芭蕾表演,她不斷解放天性,釋放出自己“黑天鵝”的人格。
導演透過一個精神分裂舞者的眼,將善與惡兩種力量的博弈具象化,讓觀眾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主角內心的覺醒、掙扎和矛盾。
白天鵝純潔、敏感、易碎,明媚而憂傷,就如同象牙塔里的公主,是人性中善的一面,是Nina的主人格。
黑天鵝野性、狂暴、性感,充斥著野心和暴力,是人性中惡的一面,是原本被Nina壓抑住的第二重人格。
Nina長時間忍受著母親的過高預期以及高壓控制,這是導致她具有多重人格特質的原因。
舞劇《黑天鵝》主角的激烈競逐、排演的不順利、隨時可能被替換的高壓力,這是導致Nina多重人格病癥呈現的現實***因素。
首演當夜,妮娜身上“白天鵝”和“黑天鵝”這兩個原本完全分裂的人格部分,在她的精神世界中同時登場,她終于達成了完美的表演。
當表演結束,Nina帶著致命傷躺在地上,一眾姐妹在雷動的掌聲中簇擁而上。
舞臺的燈光將一切照亮得潔白、神圣恍若天堂。
從最初接角色時,體內黑天鵝的覺醒;到最終落幕后,自我的完全覺醒,Nina終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Ifeltit.
Ifeltperfect.
Iwasperfect.”
每個人身上都住著白天鵝和黑天鵝兩個部分,或偏向于白色、或偏向于黑色、或試圖在兩股能量間尋求平衡。
我們也和Nina一樣,面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在他人的期待下不得不切割掉一部分不符合標準的“自我”,活得身不由己。
但為了心靈的平衡、為了人格的完整,我們不應該對天性進行切割和壓抑,而應當去接納、去理解,讓善、惡在我們的身體里和平共處。
只有當這兩部分共同存在時,我們才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
補充閱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
NO.3
《發條橙》(AClockworkOrange)
(1971)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豆瓣評分:8.6
關鍵詞: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條件反射、厭惡療法
《發條橙》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未來英國社會的問題少年,因青春期躁動走上歧路,后受到***的改造,重新融入社會的故事。
主角亞歷克斯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他濫施暴力,損害社會規范和他人利益。
導演對于主角行為的塑造極富戲劇張力,也借此展現了對生活信念缺失的思考和憂慮。
***矯正小亞歷克斯的手段,是通過心理學中的厭惡療法,用暴力手段來矯正他的暴力行為。
治療采取的近乎“洗腦”的方式,表現出對個性的完全抹殺,對個人自由的徹底干涉,是對西方社會標榜人性卻又選擇以暴制暴問題的深刻嘲諷。
橙子的英文是orange,在馬來語中,orange有“人”的意思。
“發條橙”,實際是指“機械控制下的人”。
亞歷克斯就是這樣一個“發條橙”。即使他曾經是那么恣意妄為,最終也還是在國家機器的操控下,活成了一個平平無奇、按部就班的發條玩具。
影片迫使人們發問:
當一個人被剝奪了道德選擇的能力以后,他的人權何在?
當一個人可以被機械建立一種動物性的條件反射時,他與實驗動物有何區別?
這就涉及到心理學研究的倫理性原則:“在科學性與倫理性相矛盾時,應該先保證其倫理性,放棄研究,或采用其他不違背倫理的***。”
當客觀真理逐漸深入到人的精神領域中去,人們開始擔心“高貴的人”最后淪落成彼此拷貝克隆的“發條橙”,擔心“高貴而孤獨的心靈思考”淪落成整齊劃一的道德模式的執行。
“人在社會體制的框架下到底該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這個疑問似乎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補充閱讀:
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
福柯:《瘋癲與文明》
NO.4
《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1945)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豆瓣評分:8.3
關鍵詞:精神分析、童年陰影、夢的解析、失憶
片源:愛奇藝
故事在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和一位患有失憶癥和犯罪情結的病人之間展開。
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找回了丟失的記憶,童年陰影得以解開。兩人也終成眷屬,收獲了美滿的愛情。
通過影片中我們可以了解許多關于精神分析的知識。
主人公無法面對童年誤殺兄弟的悲劇,當看到愛德華被人槍擊滑下山崖時,相同的情境喚起了他慘痛的回憶。
為了保護自我,他啟動自我防御機制,將這兩段經歷一同壓抑到無意識當中去,導致了癔癥性遺忘。
這對應著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一個人的所有經歷中,其童年的經驗對他(她)日后的行為和情緒情感有最重要的影響。
在我們的社會里,似乎每一個人都在按部就班正常的生活。
但是,當你去探尋人們的內心深處,就會發現,很多人都存在著某種心理問題,其中很多都來自小時候。
這提醒我們,要著意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此外,影片還貫穿著各種精神分析流派的觀念和心理治療***:移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夢的解析、自由聯想……
影片將懸疑與心理學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秘的面紗,也推廣了心理學。
它促使我們用心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不斷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
補充閱讀:
弗洛伊德:《自我和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
NO.5
《水果硬糖》(HardCandy)
(2005)
導演:大衛·斯雷德
豆瓣評分:7.5
關鍵詞:戀童癖、語言暴力
片源:優酷
提到少女和大叔的戀情,你會想到什么?
水果,蛋糕,邂逅,代溝,***,浪漫?
這部電影將顛覆你的想象。
有戀童癖的男人誘拐了14歲的少女,他以為自己是高明的獵人。
殊不知,少女才是獵人,他只是獵物。
少女的接近是一場為朋友設計的、蓄謀已久的復仇。
影片中最驚心動魄的片段就是少女對男人的報復。
導演在展現男人誤以為自己失去性器官后產生的恐懼感,這其實是一場用心理學制造的騙局。
這種恐懼感來源于女孩的語言暴力和實際工具的配合。
它的產生也印證了弗洛伊德的“***情結”:來自于人的潛意識里的,性器官被切除的恐懼。
在影片的最后,男人問:“你到底是誰?”
少女說:“我是每一個女孩。你曾經窺視過。撫摸過。傷害過。殺過。”
男人從樓頂跳了下去。
少女背起包,帶上了她的紅帽子離開了。
“HardCandy”,水果硬糖。
它其實是一句美國網絡俚語,代指未成年少女。
影片中的“小紅帽”最終進行了大快人心的復仇,但在現實中,還有太多單純天真的“小紅帽”,自以為是找到了真愛,實際卻跌進了“大灰狼”的陷阱,讓自己的生命墜入無底深淵。
希望所有小女孩的童年都像水果硬糖般甜美,也希望小紅帽的故事不是小紅帽被大灰狼吞掉,也不是大灰狼被小紅帽***。
而是小紅帽一路上從未遇到過大灰狼,平平安安地到達了外婆家。
補充閱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運動史》
NO.6
《煤氣燈下》(Gaslight)
(1944)
導演:喬治·庫克
豆瓣評分:8.3
關鍵詞:煤氣燈效應、PUA
片源:騰訊
因為這部電影,心理學中衍生出“煤氣燈操縱情感模式”,也被稱作“煤氣燈效應”。
這是一種加害方通過頻繁、長期、惡意的心理暗示,操縱對方情緒,使受害方逐漸麻痹、懷疑、自我否定、出現幻覺、情緒崩潰,甚至對加害方產生依賴、信任的恐怖心理學武器。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概念很熟悉,因為很多概念都與它有或多或少的關系:
比如冷暴力、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情緒操縱還有PUA。
在丈夫格里高利的操縱之下,寶拉由一個自信、美貌、且能獨立思考的歌劇演員,逐漸變得疑神疑鬼、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人格價值,最后被禁錮在家中,意志消沉,懷疑自己,和外界失去聯系,幾近被逼瘋。
本片雖然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作品,故事內容卻十分完整。
片中蘊含的內在意義,在今天仍然有相當重要的現實價值。
我們沒法斷定什么是最好的愛,但應該學會辨識什么才是真正的愛。
情感勒索、情感威脅、情感欺騙、情感的占有欲等等,這些統統不叫愛。
但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有非常多的傷害,是以甜蜜的方式,悄然隱藏的。
戀愛不止是為了求偶、結婚、延續血脈,也是為了通過愛與被愛,更好地認識自己。
希望大家無論何時,都擁有不被“愛”迷昏頭腦的清醒,拿起反洗腦的武器。
在陽光下,擁抱美麗的生命。
補充閱讀:
麗莎·阿倫森·方特斯:《情感操縱》
NO.7
《丈夫得了抑郁癥》(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2011)
導演:佐佐部清
豆瓣評分:8.1
關鍵詞:抑郁癥
片源:騰訊
這是一部很治愈的影片,記錄了漫畫家小晴在丈夫高崎患抑郁癥之后,陪伴丈夫一同與抑郁癥斗爭的故事。
故事沒有復雜的情感表達,沒有曲折的劇情,氛圍相對輕松,既尊重患者群體,又能幫助不了解抑郁癥的人們認識它。
高崎看起來和平時一樣,但其實他很早就出現了食欲減退、記憶力變差、疲勞乏力、長期失眠、頭痛背痛、嘔吐、自我評價降低等狀況。
他感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有自殺的想法。
但是他仍然盡力維持著日常生活。
影片真實的展現了現實中人們看待抑郁癥患者的態度。
高崎和妻子很快接受現實,決定共同面對,接受***治療,選擇適合療愈的生活方式。
家里的老人們認為是工作壓力太大,多放松放松,多吃蔬菜就會好。
公司的領導則不屑一顧,認為是高崎小題大做。
當我們不得不面對抑郁癥,我們不要總去想它的原因,而該去想它的意義。
疾病的意義不僅是給人帶來痛苦,還在提示人要好好愛惜身體,關注自己真正的內心聲音。
如果努力會感到痛苦,那就不要努力了。
保持平常心,換種方式,換個思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面對生活。
生命本身就是意義所在。
人會慢慢發現并接受自己本身的價值,發現更廣闊的世界,找到適合自己的存在方式。
我們都在黑暗逼仄狹小的隧道里爬行,不知道能不能走出去,但是一定要向前走。
重建-倒塌-重建-倒塌……
承受疾病的痛苦,在永夜之中學習相信黎明,等待黎明。
補充閱讀:
弗里茲·李曼:《直面內心的恐懼》
NO.8
《火柴人》(MatchstickMen)
(2003)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豆瓣評分:8.2
關鍵詞:潔癖、強迫性人格
片源:騰訊
何為火柴人?
這源于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
影片的主人公羅伊就是一個騙術高明的火柴人。
羅伊患有強迫癥和嚴重的潔癖。病癥表現有:
強迫性關門,每次開關門都要數三下;
潔癖,不允許自己房內有一點臟東西,游泳池中落了兩片葉子,便趕緊撈起。
他討厭陽光,在室外必須帶著墨鏡。
他的強迫癥還是潔癖的動因都是一樣的——想去除掉自己內心的罪惡感。
羅伊是一個騙子,雖然顯意識里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行為,但是在潛意識里,他排斥這種罪惡感。
從片中展現的羅伊的行為,也可以印證“他潛意識認為自己有罪”這一觀點:
房間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清掃房間就是清掃自己的內心。
陽光可以象征正義,光明,因此內心罪惡的人害怕見到陽光。
門是內心與外在世界的通道,強迫性開關門有站在現實與心靈深處徘徊不定的意思。
最后,羅伊失去了半生的積蓄,卻明白了真實的自己,病也痊愈了。
在一無所有之后,他終于知道,自己內心中最渴望,真正想要的幸福是什么:
是一個家,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是一份安分守己的工作,一個勤勞、友愛、善良、快樂的自己。
當他卸去了心靈的負擔,去除了內心的陰影,獲得了解放,病自然好了。
上帝對一個人最大的恩賜,便是讓他成為一個平凡的好人。
補充閱讀:
森田正馬:《神經質的本質與治療》
森田正馬:《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
NO.9
《鋼琴教師》(Lapianiste)
(2001)
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豆瓣評分:7.5
關鍵詞:心理操控、變態行為
年屆四十的鋼琴教授艾麗卡看上去是個中規中矩,清心寡欲,氣質高貴。
但下班后,她會去色情錄像廳,會偷窺情侶,會躲在浴室里用刀片自殘。
她借由種種變態行為來渲瀉長久壓抑的欲望。
學生華特的追求,使她開始沉迷于***。
她愛上了華特,對他的控制欲也越來越強,越來越病態。
但年輕的華特視愛情為游戲,轉眼就忘了她。她全盤皆輸,徹底崩潰。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說,少年時期父愛的缺失是人成年后產生精神分裂的原因。
艾麗卡的父親死于精神病院,這使她在人格上缺失父愛,而且扭曲、誤解了父愛。
同時,專橫的母親對她的控制也使她無比痛苦。
諸多因素造成了她人性的殘缺,人性的殘缺又造成了她性格的病態。
艾麗卡對愛情的扭曲和異化是根深蒂固的。
一方面,她渴望愛情,渴望有一個男性走進她的生活,彌補她的人生缺憾;
另一方面,她拒絕愛情,厭惡男性,總保持高昂的頭顱,對男人嗤之以鼻。
她需要的男性是她臆想的“完美者”,是她在潛意識里對父愛渴望的轉移。
無疑,華特是她心理上的“父親”的替身。
這種“愛情”是被異化了的畸形情欲,其過程必然是以暴力的施虐開始,又以暴力的毀滅結束。
影片的最后,原本打算殺死華特的艾麗卡看著華特的笑容,放棄了這個念頭。
她看著他遠去的背影,選擇將餐刀插入自己的身體。
這并非殉情尋死,而僅僅是想給此時的痛苦切開一個明晰的出口,讓肉體的疼痛暫時覆蓋精神的絕望。
故事講述的變態的行為,是人在缺失愛、被控制下壓抑的樣子。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人在正常情況下該有的模樣:
及時調整自己,不要陷入精神的困境;
也不要妄圖做救世主,去拯救別人。
做好自己,最重要。
補充閱讀:
錢銘怡:《變態心理學》
NO.10
《第六感》(TheSixthSense)
(1997)
導演:M·奈特·沙馬蘭
豆瓣評分:8.9
關鍵詞:兒童心理學
片源:優酷
《第六感》講述了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嘗試幫助一名八歲兒童克服心理障礙的過程。
身為兒童心理治療師的麥坎,被自己十年之前放棄治療的患者槍擊,這個青年隨后也吞槍自盡。這給麥坎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多年后,麥坎找到了一個與當年的患者情況類似的病例,想要挽回遺憾。
這個新的治療對象就是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八歲的小男孩柯爾。
我們可以從很多個角度去切入這部電影,驚悚、友情、逝去的愛、親情……
但其實從本質上說,它只是一個男人與一個男孩相處的故事。
影片在兩個人,在醫生與病人式的相互試探、彼此揣摩中發展。
男孩能看到死去的人,但他害怕鬼魂,卻也無法擺脫看見它們的能力。
除了麥坎,沒有人相信他說的是真的。
麥坎信任他,會安靜的聽他訴說,還會陪他玩游戲,給他變魔術。
所以當麥坎中途想要放棄他,男孩瘋狂地朝他喊叫。
當麥坎最終尋回他,且愿意幫助他,誰也無法得知,男孩心里得到了多大的安慰。
這種安慰,讓男孩能夠去面對鬼魂,能夠敞開心扉去面對曾經對他充滿質疑的其他大人。
這世界上的人,能夠用心傾聽且愿意完全相信孩子的,少之又少。
成年人總是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年幼,所以他們的話不必聽進心里,即使遇見心理異常的孩子,也只會將他稱為怪胎。
但其實,若用心去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會發覺它比自己所看見的更純粹。
即使它傷痕累累,也仍懷有最大的被救贖的希冀。
其實這世界上所有的隔閡,都可以通過愛來化解。
補充閱讀:
皮亞杰:《兒童心理學》
人類本身就已足夠復雜,通過人與人彼此聯系構成的人類社會更是錯綜無比。
電影能展現的人性只是一星半點、撲朔迷離,但好的電影永遠有一個共同的品質:它們能刷新人類對自身及社會可能性的認知。
社長希望通過今天這十部影片,能夠讓大家更了解心理學,也通過心理學這個媒介,更加了解自身、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