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又稱曬秋節、踏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
慶祝重陽節活動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為中國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這天和親人一起登高“避災”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魏晉以后,節日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
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
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
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
強插茱萸隨眾人。
《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阮郎歸》
--宋·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宋·吳文英
明月枝頭香滿路。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鏡古。秋明白鷺雙飛處。
自摘霜蔥宜薦俎。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帽墮笑憑纖手取。清歌莫送秋聲去。
《斗百花》
--宋·柳永
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鸞輅音塵遠。
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卻道昭陽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