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字的本意
【動詞】(象形。甲骨文象分開相背的樣子。漢字部首之一。從“八”的字多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本義:相背分開)同本義〖part;leaveeachother〗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說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
【數詞】七加一的和〖eight〗八,數也。——《玉篇》陳饋八簋。——《詩·小雅·伐木》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陰之數。”八者,維綱也。——《大戴禮記·本命》。按,謂八方四正四隅。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變。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陰不變也。——《左傳·襄公九年》八眉者,如八字。——《尚書大傳》鄒忌修八尺有余。——《戰國策·齊策》八音克諧。——《書·舜典》秦王復擊軻,被八創。——《戰國策·燕策》又如:八音(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的質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對長輩的禮節,后世將異姓結為兄弟亦稱八拜)常表次第,即第八〖theeighth(8th)〗又如:八世;八年八拜之交:古代世交子弟對長輩的禮節,后世將異姓結為兄弟亦稱八拜。用以比喻關系極為密切
二、“八”字的演變
三、帶有“八”字的成語眾多
五花八門、七上八下、四面八方、八仙過海、橫七豎八、七零八落、四平八穩、零七八碎、正兒八經、雜七雜八、胡說八道、亂七八糟、七老八十、七拼八湊、八拜之交、七嘴八舌、塊兒八毛、千兒八百、老八輩子、八九不離十、十八般武藝、十萬八千里、威風八面、半斤八兩、八竿子打不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四通八達、七七八八、十八般武藝、雜七雜八、女大十八變、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八九不離十、八面玲瓏、說七說八、零七碎八、八百諸侯、歪八豎八、七病八痛、眼觀四處,耳聽八方、七破八補、堯眉八彩、和尚吃八方、夾七夾八、七口八嘴、七姑八姨、胡謅八扯、七舌八嘴、不如意事常八九、七郄八手、大卸八塊、七老八倒、七搭八搭、白話八股、右傳之八章、七腳八手、七首八腳、八難三災、三臺八座、八荒之外、三臡八菹、九江八河、八攻八克、七子八壻、七事八事、七窩八代、三頭八臂、八公草木、七上八落、三災八難、八磚學士、八面來風、七拱八翹、七開八得、四方八面、八索九丘、四至八道、七零八碎、五行八作、七橫八豎、四鄰八舍、亂七八遭、八百孤寒、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四、八仙過海有哪八仙
八仙過海,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話傳說之一。八仙分別為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八仙中,鐵拐李是年代最久,資歷最深者,見諸于文獻則較晚。亦作「李鐵拐」。元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始有其名。
身世由來傳說頗多,一說乃西王母點化成仙,封東華教主,授鐵杖一根。一說本名洪水,常行乞于市,為人所賤,后以鐵杖擲空化為飛龍,乘龍而去為仙。一說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
一日神游華山赴太上老君之約,囑他的徒兒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兒因母親病而欲歸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無所歸,乃附在一跛腳的乞丐的尸體而起,蓬頭垢面,袒腹跛足,以水盆倚身的竹杖變為鐵拐,故名李鐵拐。
張果老,亦名張果。原為唐代道士,相傳隱居于恒州條山,唐武則天時自稱已數百歲。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
藍采和,唐代的隱逸。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只腳穿只靴子,另一只則光著腳丫子。
漢鐘離,原復姓鐘離,名權,后改名為覺,燕臺人,字寂道,號和谷子,又號正陽子。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
晉磚
瓦當
吳昌碩
擴展知識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后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