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土”,象形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地面上隆起的土堆或土塊。下面的一橫表示地面,上面像隆起土塊或土堆,這就把“土”原是地面上的泥塊的形狀表達出來了。部分甲骨文在周圍還加了幾個點,表示泥土的粉末,更加突出了泥土的形象。
金文中的“土”字,延續(xù)甲骨文字形,下面的一橫表示地面,用一豎代表土塊或土堆,豎的上方膨大,膨大的部分演變?yōu)橐稽c,后來演變成一短橫,逐步有了現(xiàn)在“土”字的樣子。
小篆延續(xù)金文字形,字形統(tǒng)一。
隸書延續(xù)小篆字形,只是出現(xiàn)了有在旁邊又加一點的異構(gòu)形式。
楷書繼承隸書,也有加點和不加點兩種字形。
二、含義
“土”的本義為土地,又指土壤。《詩經(jīng)·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由土地引申為家鄉(xiāng),又指本地的、地方的,由此又引申為出自民間的、民間產(chǎn)的。此外土還指不合潮流的、過時的或不開通的。
土是漢字部首之一。用“土”作意符的字主要包括:1、土的種類,如:地、壤、塵、埃。2、田間的工程,如:壟、埂、堤、塘。3、建筑物,如:城、塔、墓、壇。4、房屋的部分,如基、址、垣、堵。5、疆界,如:境、域、塞。
“土”是“社”的本字,甲骨卜辭以“土”為“社”,戰(zhàn)國時加“示”成為“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殷人已經(jīng)把“土”作為崇拜物進行祭祀,可見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左面的“示”,表示神主;從古人的信仰來看,所謂“社神”,也就是“土神”。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稱“社”,即社廟。
《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許慎對“土”的解釋是吐生萬物的土地。“二”像地的下面,中間一豎像萬物從土地里長出的形狀。隨著現(xiàn)代對出土甲骨文、金文的研究,這個解釋有點牽強,不符合土字的本意了。
三、五色土
所謂的五色土是指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土。五色土一般是指社稷壇的五色土。五色土象征著我們廣博的大中華,并寓意中華疆域地大物博,多姿多彩。在社稷壇的東邊是青土,代表著東邊的大海;西邊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邊是紅土,預(yù)示南方的紅土地;北邊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間的黃土,就是黃土高原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