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守株待兔,說的是一個宋國人,在田里干活時,忽然一只兔子撞到田邊的樹上撞死了,他白撿了只兔子,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頓。從此這個人就不干活了,天天坐在樹底下等兔子。
這個故事的作者韓非,作為諸子百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又被尊稱為韓非子。
“守株待兔”的故事,很多人以為是在諷刺那些想不勞而獲的人,這當然不是韓非子的本意。他寫這個故事,其實是嘲笑那些固步自封,不學習不懂得與時俱進的人,尤其是當時的儒家學派,一直提倡以禮治國,而韓非認為,時值天下大亂,人心不穩,必須以法治國,所以就編了這個故事來和儒家辯論。
那個白撿兔子的人為啥偏偏是宋國人?
是這樣,宋國是周王朝的前代商朝的舊部,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建立周朝之后,對商朝王室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他們作為諸侯,分封在了宋國。韓非子將這個故事的背景設立在宋國,意思是說這個人很守舊,是幾百年前那個朝代的人。
周朝剛建立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創建了禮法,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制度,以禮治國,國泰民安,使西周順利度過了280年,這相當于吃了撞樹上的兔子。但是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進入東周春秋戰國,狄戎進兵,諸侯反叛,尤其進入戰國之后的戰爭,都是那種你死我活的殲滅戰,人們對禮法再沒有敬畏之心。而韓非子認為儒家等學派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一味地呼吁大家像幾百年前一樣,遵守禮法,以禮治國,這就是不懂變革,是坐樹下等撞死兔子的宋人。
韓非子講這個故事,是讓大家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不停地學習,以適應不斷變換的新的環境,如果停止學習,總想以固有的老舊的知識來應付新的環境,那就是“守株待兔”,永遠別想吃到美味的“兔子”了。
文/書香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