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人才價值凸顯。
近日,華中師范大學梁子湖校區項目取得重大進展。8月26日,梧桐湖新區管理委員會向外界證實:經對接市區自然資源部門,鄂州市生態紅線調整方案已獲自然資源部審批通過,目前自然資源部正在報請國務院審批。
此前,鄂州已完成該項目選址地塊征地工作。梁子湖校區建成后,華中師范大學將擁有兩個校區,位于武漢的桂子山校區將偏重于以學科前沿為導向,以占領學術制高點為目標。梁子湖校區則側重于以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華中師范大學梁子湖校區效果圖。
華中師范大學梁子湖校區建設進展,再次引發輿論對武漢高校外遷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武漢至少有20所高校選擇外遷到省內其他城市,多數選擇保留武漢校區,少數則直接整體搬遷到武漢市外辦學,即使保留武漢校區,也基本不具備教學功能。
隨著外遷意向陸續落地,武漢高校外遷的速度明顯加快。
制圖:大剛觀察,僅供參考。
【1】
高校外遷辦學,在國內早已漸成風潮。
廣東、海南等省份正在瘋狂建大學,部分經濟強市也在加快引進高校或研究院,各類校區也如雨后春筍紛紛冒出。
過去1年多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有約30個大學、學院、研究生院、新校區建設推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肇慶、江門等城市,也迎來多個高校(研究生院),有些已開始招生,有些已經建成,有些尚在籌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自2018年開始,海南開建國際教育創新島。相關數據顯示,海南近年來累計簽約引進31所國內外知名高校、51所國內外知名中小學校落地辦學,累計簽約教育項目110個。
此外,包括甘肅、福建、浙江、寧夏、山西、貴州、河南等省份在內,都有意愿建設更多高校,或者希望獲得更多支持,以提升省內高校的地位。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關于“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從嚴控制高校異地辦學。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特別是嚴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新申報設置的學校,須不存在跨省異地校區。
該政策出臺后,部分省份尋求外地高層次大學遷入建設新校區,不再具有操作性。但只要不跨省,在省域內部辦學,外遷則幾乎沒有阻礙。
湖北對武漢高校外遷周邊區域辦學,持積極態度。2020年1月,湖北省《***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在漢高校與市州合作辦學、建設產業研究院。正是因為得到政策支持和鼓勵,越來越多的武漢高校逐漸將校區建設從市中心向郊區擴散,甚至是向周邊城市發展。
【2】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區域分布并不均衡。以武漢城市圈為例,高校過度集中于武漢一城,其他8個市州僅有14所高等院校,包括湖北科技學院、湖北工程學院、黃岡師范學院、湖北師范大學、湖北理工學院、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等6所本科院校和天門職業學院、仙桃職業學院、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鄂州職業大學、湖北工程職業學院等8所高職院校。
大剛之前在《硬核比對!誰是中國高教第三城?》文章中曾分析,在數量方面,武漢以83所高校位居全國第二;在質量方面,武漢擁有多所頂尖高校,大學生數量以123.2萬人位居全國第二,其中研究生數量以16.5萬人位居全國第三。多項指標顯示,武漢有望成為國內高教第三城。
武漢高教實力雄厚,更有責任和底氣,來推動高校外遷辦學,以提升湖北其他市州高教實力。當前,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正在加速推進,無論是區域發展,還是產業協同,都需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各地都迫切期望能多擁有幾個“人才蓄水池”,特別是和本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構。此外,“襄十隨神”和“宜荊荊恩”等兩大城市群,也需要培養更多人才,以承接產業轉移。
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校區效果圖。
在政策鼓勵和現實需求之下,“一校兩區”辦學模式,成為部分武漢高校的選擇。
近年來,武漢高校正加速向省內其他市州拓展或搬遷。粗略統計,已有鄂州、孝感、天門、咸寧、黃石、黃岡、襄陽、荊門等8個城市,主動對接這些外遷高校。上述區域除了襄陽、荊門分屬省內另外兩大城市群,其余城市全部是武漢城市圈成員。隨著武漢高校外遷辦學,武漢城市圈其余8城高校數量翻番,城市圈高教實力穩步增強,也更為均衡。
目前,武漢高校外遷按進度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校區建成啟用并正式招生,包括武昌首義學院、湖北商貿學院、武漢職業學院、長江職業學院、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等;
二是校區項目基本落定,準備開工或正在建設,招生尚需時日。包括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輕工大學、武漢東湖學院、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武漢晴川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武漢傳媒學院、漢口學院等;
三是校區項目仍在洽談,有初步意向但尚未完全落地。包括武漢城市學院、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武昌工學院、武昌理工學院等。
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學生組成志愿者隊伍全程助力2021湖北·長江超級半程馬拉松。
【3】
武漢高校外遷,無疑有助于周邊城市發展,但上述高校選擇外遷辦學,原因卻不盡相同。
部分高校外遷主要是為降低辦學成本,同時提升辦學實力。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因建筑面積不達標,難以通過辦學水平評估。目前,該校在武漢的校區僅有560畝,生均建筑面積不足12平米,校區相對擁擠,也難以實現擴展校區面積,只能選擇外遷。
遷往哪里?成本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武漢沒有多少可供建設校區的大面積土地,且價格較高。遷往周邊城市,成本顯然更低,且對接城市也比較歡迎。武昌首義學院外遷到嘉魚,面積增加1200多畝,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這些高校雖主要是為尋求更低成本更好條件,但客觀上,能夠與遷入地實現產教融合,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襄陽校區效果圖。
另一部分高校外遷,則主要是為遷入地產業發展貢獻力量。武漢理工大學外遷襄陽,給襄陽送去了非常好的教育資源,為襄陽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把學校建在產業基地和開發區里,把***建在產業鏈和需求鏈上”。
根據規劃,武漢理工大學襄陽校區將建設新材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機電與先進制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現代通信與信息、智能交通、現代管理與金融、智慧生態城市與綠色資源等7個科教融合中心,為襄陽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汽車、化工等支柱產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支撐。
整體來看,多數高校采取的外遷模式,主要是保留武漢校區,同時積極發展外遷校區,將“一校兩區”的優勢發揮出來。對于多數外遷高校來說,保留武漢校區是必然選擇。一是武漢資源相對更多,有利于學生實習實訓、創業就業;二是對于招生而言,武漢校區依然具備較強吸引力。不過,也有極少數高校選擇整體搬遷。
【4】
在大剛看來,武漢高校加速外遷,對于遷入地和高校來說,如果操作得當肯定能夠實現“雙贏”,高校實力得以增強,遷入地不僅能夠提升人文底蘊,還能夠帶動消費和產業發展。
但是,凡事有利弊,武漢高校外遷也要提前做好權衡。
一是隨著高招生源逐年下降,部分高校“一校兩區”仍屬擴大辦學規模,競爭力較弱的高校,未來必然會面臨生源“危機”,如若招生不達預期,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國內高校密集外遷辦學,可能引發生源“擠兌”,招生難度也隨之提升。
二是外遷辦學還會增加管理難度,校區之間資源如何均衡分配,辦學規模迅速擴展之后,師生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都是必須面對的難題。
三是整體遷出武漢的高校,是否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確保生源不流失。畢竟,“選城市”早已成為高考志愿選擇的重要優先級。在整體生源越來越少的背景下,整體外遷的高校是否具備爭奪生源的絕對優勢。
對于武漢來說,高校外遷帶來的影響有限,最優質的高教資源依然集中在武漢。在部分高校外遷辦學背景下,武漢也可以思考如何更均衡地用好高教資源。此前,武漢臨空港經開區就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且成效顯著,武漢經開區、青山區等區域也在探索產教融合。
未來,武漢部分區域也應積極嘗試“引智”,對接高校外遷和擴展需求,充分用好高教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