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場的終端是在體制內
當代人一旦成年或大學畢業,就會紛紛走向不同崗位,成為或體制內或體制外的職場人。
由于到目前為止,體制內單位和體制外單位在事實上存在的差異性,特別是競爭性和淘汰率的相差懸殊,于是就有不少人說,混職場的,不管你的收入有多高,最幸福的還是體制內的職場人!
比如2022年公務員國考,共有202萬人報考31242個崗位,其中最熱崗位競爭比超過20000:1。又如2022年的河南省省考,計劃招錄7993人,報名人數超過了58萬人,最熱崗位競爭比達到1804:1,就連鄉鎮公務員崗位也被“擠破門檻”,平均競爭比達到79:1。
(等待國考入場的人員)
還有教師等等各種事業編的招考,煙草、電力等等央企和省級國企的招聘等等,都像公務員招考一樣,熱火朝天,被擠破了門檻。甚至連有錢的明星比如關曉彤、張藝興、劉昊然等等,也都紛紛考進了體制內的事業編。
這是體制外的企業不可能出現的事情。相反,體制外企業特別是工廠的招工,除了華為等少數企業和外企之外,國內其他企業的招工不說是雪上加霜,至少招工是比較艱難的,不少地方都是動用***部門的力量去為企業招工,才免強開工生產。可見體制外企業的用工荒是一個多么嚴重的問題。
(體制內和外)
或許就是基于這種種情況,人們才說職場的終端是在體制內,而不是在體制外。
2、什么是體制內
體制內是一個簡稱語,完整表述是體制內單位和工作。
體制內單位是指由國家和地方各級財政供養的機關事業單位、央企和地方國企或控股企業、各種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如公立醫院等)。
(體制內工作)
由財政供養的機關事業單位錄用工作人員時,原則是逢進必考、擇優錄用。最典范的就是公務員的國考和省考,各級人力資源部門組織的各種事業編制的考試。
央企和地方國企、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錄用工作人員,一般是由本單位或本系統組織考試錄用的。如煙草、電力、鐵路、醫院、國有銀行等等。
對于勞動者來說,體制內單位一個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優勢,就是嚴格依法管理、依法支付薪酬、依法繳納五險一金,確保勞動者在退休后,獲得相應養老金,讓退休人員能夠頤養天年。
(五險一金的足額交納才是關鍵)
而體制外企業雖然支付給勞動者的薪酬高于體制內人員,但由于他們在給員工交納五險一金時,往往不是按發給勞動者的實際薪酬交納五險一金的,而是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交納五險一金,這樣就導致體制外勞動者無法充分享受養老政策和住房公積金的政策法律利好,在職時無法用公積金購房,退休后無法頤養天年,只能節衣縮食,勉強活著。
這就是體制外的職場人羨慕嫉妒體制內職場人的根源所在。
其實,國家對體制內體制外用工單位的政策法律都是一樣的,兩者差就差在對政策法律執行到位的力度上。
究其原因,一個是資本家的趨利性、暴利性的天性所使然,一個是體制外職場人的軟弱性、散沙性所導致的,再一個就是檢查執法的不到位和黑洞。
(工作不分貴賤)
如果體制內體制外的單位都原原本本的執行了政策法律,兌現了政策法律,就不會再有體制內體制外的區別。
3、怎樣才能成為體制內的人員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成為體制內職場人的機會。
有的人由于在該讀書的時候沒有認真讀書,后來也沒有去補上,沒有拿到相應的大學畢業證,從而失去了進入體制內工作的相應機會。
進入體制內工作,成為體制內的職場人,路還是比較多的。
(選擇)
一是認真備考,抓住每一次機會。機關事業單位逢進必考,首先要過筆試關,然后還有非常重要的面試關。
筆試過關是基礎,更是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前提。這和考清北等等985差不多。數百上千甚至過萬的競爭比,沒有扎實的過硬的全面的基礎知識做后盾,是很難進入面試關的。
面試考驗的是臨場發揮能力、沉著應對能力、與人溝通交流的口才和演說等等的能力。特別是公務員,從某種角度而言,表達、口才和溝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
(成功上岸)
央企和地方國企、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錄用工作人員,雖然沒有公務員招考那么復雜嚴格,但也是要過關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根據個人的能力選擇報考相應的工作崗位。
二是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選拔考試。假如已經在體制外單位工作,并在企業從事相應的領導管理工作,還可以參加相應的機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職位的選拔考試。
(怎么選,在自己)
體制內處級及以上的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是可以直接調任或提拔到機關單位擔任領導干部的。也就是說,體制內單位的職場人,只要是具備了相應的級別,是可以交流任職的,并不需要筆試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