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擁有一些我們難以想象到的政治和經濟智慧,其中就包括貨幣戰(zhàn)的思維。客觀來說,盡管古人對于貨幣的理解并沒有今人那樣深刻,但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古人已經將他們能想到的發(fā)揮到了極致。
秦王掃六合,建立了統(tǒng)一的貨幣體系,將"半兩錢"推行到了六國,成為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漢承秦制,但幣制卻沒能直接的繼承下來,反倒改革的相當頻繁。
呂后推行"八銖錢",漢文帝允許私人鑄幣,景帝又收回鑄幣權,禁止民間鑄幣,再經歷"郡國五銖錢"、"赤仄五銖錢",終于確立了"三官五銖錢"為漢朝官方流通貨幣,并一直沿用。
但隨著中央集權的分崩離析,貨幣這種需要強大信用后盾的事物就遭遇了極其嚴重的危機,在三國時期甚至產生了一場"貨幣貿易戰(zhàn)"。
(秦半兩錢)
這個故事要從劉備入川時激勵將士們的一句話開始說起:劉備白手起家,奪益州之前,曾和將士們約定:"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意思是如果打下益州,那么益州府庫里邊的財寶,我一分不取,都是大家的。話說得容易,等到劉璋打開成都城門,出城投降后,劉備的將士們果然都放下了兵器,直沖成都府庫,拿了個一干二凈。
益州本來就地方偏僻,發(fā)展的比較緩慢,再加上將士們這么耿直,直接導致劉備沒有軍費了。
這個時候劉巴提了個建議:1.把現(xiàn)在的五銖錢重新鑄造,改為重量變?yōu)樵瓉淼娜叮s現(xiàn)在的7克),價值抵原來100倍的錢(這種劉備重新鑄造的錢即直百錢,字面意思,值原來的一百倍)。2.官府出面,穩(wěn)定市場,使這種一百倍的錢——直百錢得以正常流通(公元214年)。
這種制定規(guī)則的人參與游戲的情況實屬少見,劉備用自己手里的刀劍完成了這項政策的推廣,從而獲得了無限購買益州地區(qū)軍用物資的能力——"以數(shù)月之間,府庫充實"。但我們也沒必要覺得劉巴這個人有多聰明絕頂,三國時期,劉備還真不是第一個這么干的人,第一個嘗到甜頭的人是誰,后文會講到。
需要說明的是,這時候的修改貨幣體系,對底層百姓的影響其實沒有那么大,因為中國古代自給自足式的生態(tài),底層百姓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存款不多,幾乎用不上直百錢。但是對于富民來說,這無疑是一場***裸的掠奪。
(直百錢:背面是一個"為"字,相傳是諸葛亮寫的)
劉備算是嘗到了更改游戲規(guī)則的甜頭,東吳卻表示很受傷。三國時期,蜀吳聯(lián)系比較緊密,經常攜手對抗魏國,在地理上也比較接近。所以蜀國經常會使用新的直百錢,在東吳購買物資,直百錢流通到了東吳來,而東吳使用的的貨幣還是——五銖錢(2克)。
于是,東吳大量的五銖錢流通到蜀國,三四枚放在一起重鑄之后,面額翻了一百倍,變成了直百錢,回過頭來又來東吳買東西。這樣一來,東吳的五銖錢越來越少,和物資一起流向了蜀國,這也是經濟學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理論。直百錢是五銖錢三倍重量的銅,價值翻了一百倍,傻子才繼續(xù)用五銖錢。
孫權的財政狀況本來和劉備就是"難兄難弟",吳國所處地的經濟狀況可不是蜀國所能比的,江南地區(qū)非常繁榮,歷來都是糧食、獵物、海鮮、珍珠等硬通貨產品的重要產地,民間非常有錢,張、顧、陸、朱四大家族比孫權都有錢。在蜀國這種來勢洶洶的"撒幣"進攻下,孫權也開始在錢幣上鼓搗起來。
既然鑄造大錢可以無限的刷民間物資,他劉備能干的事兒我為什么不能干呢?孫權說干就干,鑄"大泉五百",重20g,字面意思,抵500倍的五銖錢(公元236年)!孫權用這翻了500倍的錢,從民間購銅,然后再鑄錢,再買,很快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財富自由",不用再受制于四大家族。而且五銖錢的貶值速度比蜀漢還要快!這下變成了蜀漢的物資流向東吳了。
(孫權鑄的錢:大泉五百)
蜀漢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繼續(xù)加大貨幣的面額,而是開始減少重量!民間連銅做的床架子都拆了,全拿來鑄錢!本來是7g的銅,值100錢,7g減少到0.5g!一樣值百錢!并不是不想再輕,只是因為0.5g鑄成圓形已經接近當時工藝的極限了,薄薄的一片根本刻不上字,又脆邊緣又鋒利,甚至都能當暗器用。這樣的錢確實不中看,但中用!蜀漢的直百錢又翻了十幾倍,東吳的物資還是往蜀漢流。
孫權簡單粗暴,"大泉五百"不頂用,那就"大泉當千",抵1000倍(公元238年),并繼續(xù)發(fā)行"大泉"系列,"大泉兩千"、"大泉五千"!搞得老百姓手里全是"錢",找都找不開!
這樣激烈的貿易戰(zhàn),導致吳蜀兩國的經濟很快就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惡性的通貨膨脹給老百姓日常交易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于是老百姓紛紛開始不買賬。公元246年,孫權廢止大錢,吳蜀兩國的大錢在吳國都難以繼續(xù)流通。蜀國則在諸葛亮的盡心經營下,勉強維持。但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益州疲弊"。事實上,在諸葛亮的經營下,蜀國的經濟并沒有崩潰,一直在艱難的支持。清代學者王夫之評價諸葛亮"財不足而唯公足之"。
在這樣混亂的貨幣交易中,為什么三國之一的魏國,卻游離在外?原因自然不是和吳蜀關系不好,而是這種改變貨幣交易體系的游戲,魏國已經玩過了。
董卓亂洛陽遷都時,財政就已經很不寬裕了,他也下令鑄過"小錢"(公元190年),董卓鑄的"小錢"用銅非常少,字都刻不上去,老百姓戲稱為"無文錢"。盡管這么省,董卓手里的銅還是不夠用,雖然沒有到后來劉備這種拆床架子的地步,但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的12個銅人,也都被董卓給熔煉鑄小錢了。
董卓鑄的小錢迅速流入市場,造成了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飛漲。
(董卓鑄的小錢,用料非常少)
公元208年,曹操擔任丞相,看見這種民不聊生的局面,下令廢止小錢,重新開始流通五銖錢,這個決策在三國史上是統(tǒng)治者們?yōu)閿?shù)不多的非常英明的決策之一。百姓很快穩(wěn)定下來,安居樂業(yè)。
曹丕登基后,公元221年,曹丕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下令廢五銖錢,改為谷物和布帛作為交易的"貨幣"使用。這樣的作法其實很好理解,此時大量的蜀吳產劣幣已經進入了魏國的市場,物價飛漲的危機也在魏國出現(xiàn)。曹丕這么做是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干脆不跟你們玩了,我重新搞一套貨幣體系。
但這種方式很快也體現(xiàn)了它的弊端,"錢廢谷用即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老百姓不傻,聰明人很多,蜀吳可以越鑄錢越輕,我就不能搞點手段么?于是谷子越來越潮,越來越重,布越來越薄,分量越來越小...
公元227年,曹睿登基,趕緊停止這樣的亂象,重新恢復五銖錢,并一直堅持了下去,雖然面臨了比較大的經濟壓力,但好在死扛也扛得住。
這使得魏國國內市場一直穩(wěn)定,百姓也樂的安穩(wěn),安居樂業(yè),諸葛亮出祁山后,發(fā)現(xiàn)百姓在魏國的統(tǒng)治下"不思漢",與魏國市場的穩(wěn)定有很大關系。
三國看似風云激蕩,人才輩出,但戰(zhàn)爭的背后,離不開經濟的支持,蜀國最先開始鑄"直百錢",東吳緊跟,曹魏死扛,東吳之所以緊跟,曹魏之所以能死扛,這些措施和國內的經濟實力是緊緊掛鉤的,蜀漢后期的"直百錢"越鑄越薄,若是諸葛亮再多活幾年,恐怕也無力回天。聯(lián)想到這些,三國最后一統(tǒng)于由魏而生的晉,也并非偶然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中國實物貨幣通論》張有直
《東漢長期通貨膨脹》陳彥良
《試析三國時期的貨幣政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牛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