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劉伯承逝世后,***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我們在一起工作,前后共事13年,兩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協調。”其實,劉鄧年齡相差12歲,性格愛好也有不小差異,盡管如此,他們卻能配合默契,領軍作戰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留下“劉鄧之間沒有逗號”的佳話。這其中,固然因為他們意氣相投,有共同的信仰追求、同樣的大局觀念等,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周恩來所評價的,“小平同志是‘舉重若輕’,伯承是‘舉輕若重’”。劉鄧的珠聯璧合,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兩種工作***的相得益彰。
對領導干部來說,把握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的領導藝術和工作***,如何拿捏分寸、掌握火候是關鍵。現實中,不乏一些領導干部看似在工作中“抓大放小”,實則當了“甩手掌柜”,放手成了放任,放權成了放縱;有的看似在工作指導上“事無巨細”,實則大包大攬,到頭來“什么都想管,什么也管不好”。實踐證明,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出不了政績,一些矛盾問題之所以得不到有效解決,要么理不清思路、抓不到要害,要么接不了地氣、落實不到末端,根子在于沒有正確處理好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的關系。
舉重若輕,其“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背后,是大開大合的氣度、洞若觀火的敏銳和撥云見日的功夫,善于在紛繁復雜的萬象中沉著應對、把握大勢、洞察本質,“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舉輕若重,常常需要在細節上做文章,于細微處見作風,以一針一線的“繡花功”,一招一式抓落實。兩種工作***風格迥異,卻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唯有把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結合起來,方可既能“頂天”又能“立地”,既“得其大”又“兼其小”。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不僅需要把握大局的決策者,也需要抓落實的執行者。
相較于舉輕若重,很多人更喜歡指點江山的舉重若輕。兩者分工雖有不同,但責任無輕重之別。周恩來曾說:“從愿望上說,我更欣賞‘舉重若輕’,但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在工作上常常是‘舉輕若重’。”周恩來把大量精力放在處理繁重艱巨的事務和復雜瑣碎的工作上,就是為了讓***集中精力思考戰略性和理論上的重大問題。
舉重若輕,更多地體現為“頂層”的把關定向和“戰略上藐視敵人”的膽量氣魄;舉輕若重,更多地體現在“基層”的具體落實和“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認真態度。一個高明的領導,往往兩者兼而有之、融會貫通。“胸中有丘壑,鑿石堆山河”,抓建設、謀發展,不僅要從全局著眼,跳出來想問題,看清事物全貌和發展方向;同時也要從具體問題著手,扎下去抓落實,把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
“天下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實現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相結合,核心是弄清楚什么時候“就簡”、什么地方“入繁”。站在高處、落在實處,拎清主次、區分輕重,把握關節、領悟規律,很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