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造像
尺寸:23cm
來源:香港回流
此造像工藝精湛,品相完好,神態祥和,嘴角微露笑意,寬肩細腰,實屬難得佳品!
說到開臉,我們看到的佛像形象,有的慈祥莊重,有的金剛怒目,或大肚無憂、笑口常開,以上種種都需要通過佛像的開臉來表現,所以,開臉一直都是雕刻佛像最重要的一環。
一件雕刻佛像的好與次,都是從開臉看的,要注意臉部的神態和比例,是否寫實且傳神,是否符合人物繪畫的技法和審美。
那么佛像開臉到底該怎么看?
?佛像中的開臉是就是臉部的刻畫;所有的造像都要看臉部的刻畫細致傳神。如果欠缺,行話就說,開臉不行(也就是刻畫的臉部細節不好)。
㈠、看比例
這個看比例,其實和咱們看美女異曲同工之妙,都以“三庭五眼”為標準。可能有玩友懵了,我都是看著漂亮就叫美女,可不懂什么標準啊!
那咱就來講講,“三庭”,即上、中、下三庭。從發際線到眉毛是上庭,從眉毛到鼻尖是中庭,從鼻端到下巴尖是下庭
“五眼”則是指臉寬,即從左耳到右耳之間的距離共有五只眼睛的長度,華少說2個美女,她們的臉就非常符合三庭五眼的標準,章子怡和俞飛鴻,夠美吧?
佛像在雕刻時,一般都是參照這個標準來完成作品。
㈡、看瑕疵
臉要保證對稱和勻稱,這是最基本的標準。就好像美人在骨不在皮,比例均勻的話,總不會太丑。
但要是想更美幾分,就要膚白如雪,明眸皓齒,正如玉雕佛像的開臉,比例勻稱是基礎,避掉臉上有瑕疵的部分,做到臉要干凈,臉的顏色也要求均勻,五官要雕刻的傳神,就能更進一步。
㈢、看神態
這個部分,是最難的一部分,神態是很難把握的,像彌勒佛的話,要求“眉開眼笑”,通俗的來說就是眉毛骨要拉開,眼細長,嘴微張,嘴角上翹;
而觀音則要慈眉善目,普度眾生,在刻畫時,嘴角的弧度、眉眼神情的角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刻畫臉部神態,往往決定著一件作品的成敗,出彩不出彩取決于這一環節。
以彌勒為例
彌勒佛笑起來的時侯,蘋果肌是非常明顯的,不管是抿嘴大笑、哈哈大笑、微笑,蘋果肌都是凸起的,而且眉心要深,眼睛瞇著,慈眉善目。
耳朵是大且肥,嘴角要上翹,下巴是厚實且有弧度的,就像我們常見的體型偏胖的人的下巴似的,整體有一種富態的感覺
再看看觀音
觀音的開臉比彌勒要難雕一些,也更注重神態的塑造。彌勒佛的笑臉不易出錯,反而是不悲不喜的觀音更難拿捏。
觀音開臉要看上去神態端莊寧靜慈祥,既要不悲不喜,又要區別于面癱。就好比要求演員隱忍但又不能面癱,是非常考驗演技的。
觀音的鼻子要挺,眼睛一般是微瞇著的,這樣才有俯視眾生的感覺。嘴巴只需要微微的上翹,似笑非笑,但卻給人一種親和感。
咱不說雕刻了,讓大家對著鏡子,估計練半天也練不出這神韻,但這件佛雕做到了,這便是它的震撼之處。
咱們說,一件作品的好壞,主要是看雕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分料,七分工”。料子固然重要,但雕工差的話,出來的作品也會大打折扣。
而一件佛像的好壞,開臉就占了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