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刻」主題征文二期#
路過花店,看著琳瑯滿目的鮮花,想起過幾天就是媽媽的生日,正愁著不知送什么禮物的我,眼前一亮,也許鮮花就是最好的禮物。
其實媽媽很少提及她的生日。然而去年她因身體不適住進了醫院,在她住院的那段日子,我忽然發現我對媽媽的關心實在是太少了,腦海里閃現的全是她對我無私的愛。
媽媽是一名教師,記憶中,小時候,媽媽給我和弟弟、妹妹訂了《紅領巾》《少年報》《小主人》等雜志。冬日的夜晚,我們規規矩矩地坐在火爐旁,聽媽媽聲情并茂地給我們讀這些雜志。媽媽一邊讀,一邊講,有時也會像在課堂上一樣提出問題,讓我們來回答。火爐把我們的小臉照得彤紅,在那個生活單調的年代,我們聽得津津有味。外婆在一旁看著我們,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圍爐夜讀也成了我難忘的記憶。我想,正是媽媽那潛移默化的閱讀影響了我,使我對閱讀產生了濃厚興趣。閱讀也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生活,帶給我無窮的樂趣,也使我內心變得強大。當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時,是書中的主人公孫少平、保爾帶給我滿滿的正能量,讓我坦然直面困難,樂觀地迎接未來。
我也曾經是媽媽的學生。那時家就是第二課堂,我比別的同學有更多學習的機會,學習也一直名列前茅。后來去異鄉求學,媽媽每周都會寫信噓寒問暖,鼓勵我多學些東西,一封封家信驅散了我的思鄉情。
媽媽退休后上了油田的老年大學學習書畫,原來教學的認真勁又被她用到了繪畫中,她畫的牡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畫起畫來廢寢忘食的精神讓我自愧弗如,也給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干什么事情都要認真。
一想到媽媽給予我的那么多。于是她出院后,我回家陪她聊天、散步的日子多了,懷舊使她聊起往事的時候似乎年輕了。周末我趁機下廚做些好吃的給家人吃,媽媽總是在一邊指導,遇到包餃子時大家齊上陣,一家人其樂融融。國慶假期,我和家人一起帶著媽媽去了她向往已久的北京。北京不僅是兒時小學課本上的“天安門”,更是媽媽那個年齡的人精神上最牽掛和向往的地方。在花團錦簇的天安門廣場、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和莊嚴的毛主席紀念堂,我能明顯感到媽媽的激動心情,臉上的自豪與喜悅也溢于言表。北京之旅讓她回家后一直向鄰居津津樂道了好久。
媽媽的生日到了,當我把一束包裝得精美的紅色康乃馨送給她時,她的臉上露出了驚喜。她把鮮花***花瓶放在客廳里,紅紅的鮮花顯得格外鮮艷,發出淡淡的馨香。這是孝心、愛心編制的最美的圖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