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是解析群體心理的經典名著,雖然是一部學術性著作,但語言生動流暢,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古斯塔夫?勒龐在書中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小i在這里鄭重地向每個對群眾心理有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學術著作,并附上小i的閱讀感悟。
第一卷群體心理
世界無邊塵繞繞,眾生無盡業茫茫。寰宇之中,眾生蕓蕓,是否所有聚在一起的人們都被稱之為“群體”,若是,他們都有著怎樣的特點?若不是那我們又該怎樣界定“群體”?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群體”在心理方面的含義“在某些既定的條件下,并且只有在這些條件下,一些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它非常不同于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新的特點。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它無疑是暫時的,然而它確實表現出了一些非常明確的特點。”這使小i想到了我們國家曾出現的一種普遍現象——農民工討薪問題。
眾所周知,農民工在我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包括青年人、中年人甚至還有部分老年人。為了生計,他們漂泊在外,憑借自己的勞動力來供養家庭,在異鄉踏踏實實做著自己的工作,但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性使得他們的很多權利得不到保證。當出現了工資拖欠不發的情況時,這群本本分分的務工人員被觸到了底線,可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于是,他們便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群體“農民工討債群體”。
當只有一個人的時候,他便處于孤立無援的局面,知識水平的有限性,讓他的討債之路變得似乎遙不可及,于是不免產生無所是從的感覺,那么即使自己有理,但是氣勢便弱了下來。而隱藏在中國人骨子里的膽小怕事的性格也就展現了出來。形成了群體以后,責任不是自己一個人的,這給了他們心理依靠,于是就有了自信。在群體中,大家向著一個方向努力,于是就敢嘗試自己以前瞻前顧后而不敢嘗試的***,比如說,***、***……這個新群體表現出來的特點便是底氣十足,態度強硬,敢于維護自己的權利。“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產生,或不可能變成行動。”作者如此總結。
接著作者又談到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主要有: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情緒的夸張與單純以及偏執、專橫和保守等。這些特點從農民工討薪的過程中就可以發現,******、掛橫幅、集體***甚至打架、聚眾鬧事等。本來每個人是可以預料到自己行為的后果的,可是處于集體中理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沖動、易變和急躁。而帶頭人只需說幾句煽動性的話,群體中的大多數人輕而易舉就相信了他的話,因為他們腦中此時只有找回自己的錢的單純的念頭,什么法律常識都拋在腦后,也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無法挽回的惡果。
群體是具有無法想象的力量的,一旦這種力量失去了理性的引導后果不堪設想。不過如果能善用群體的力量,所能造就的也是無法想象的。這就要求處在群體中的人要時刻保持理性,能明辨是非,知道可為與不可為,當有煽動性、鼓舞性的話語出現時要提高警惕,三思而后行;而群體的帶頭人也要時刻約束自己,不能利用群體的力量以達到一己私利。只有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意志體現在行動上,這個群體才會避免被少數極有暗示性的負面思想同化,然后才有可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第二卷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當今這個時代,群體的力量正在不斷的壯大,如同我們這樣的平民百姓也都紛紛以各種渠道參與進國家的政治與經濟。不論是我們投票選舉人大代表,還是眾志成城支援災區,亦或是雙十一雙十二破紀錄般的瘋狂搶購,以及***韓貨所帶來的對于韓國莫大的經濟壓力……都提現了群體強大的力量。即使是小小的事情,若是足夠多的群體關注,也能引起軒然***。因此我們不得不相信群體的力量必將是未來時代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時代的發展,依靠的不僅僅只是那些宏大的、令人震驚的事件,“思想、觀點和信念的改變,是促成文明變革的唯一重要變化”作者說到。所以群體的思想、觀點和信仰是我們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就以社會上一直存在的性別歧視觀念為例,這種現象背后有著龐大的群體。他們既是這種觀念的擁有者,又是這個觀念的受害者。這個觀念來自于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制度,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早已潛移默化的根植于這個民族的潛意識里,想要改變極其困難。雖然我國早在幾十年前就喊出“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等等諸如此類的口號,并且效果顯著,但即使是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這么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可見群體觀點與信念的變化局限性是多么的突出,就如作者所言“某些普遍信念不易改變,他們引導著文明的進程”,“一旦這種信念得到確立,想要根除它也絕非易事”。我們出生的時代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我們所在的群體也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我們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通過努力影響這個群體,進而去影響這個時代。雖為茫茫烏合之眾之一員,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守著一份擔當,即使是蝸行牛步也要向著革命前進。
如果我們把普遍信念比作參天大樹之軀干,那么那些不是來自普遍信念的觀點就好比樹枝上的葉子,只要有一絲絲風吹來,它便會一片不剩隨之而動,沙沙作響。事實證明,沒有依賴于民族普遍信念的觀點極其易變。有一個舉了無數多次的例子如下:記者報道出某患者搶救無效而引發的醫患關系事件,一大堆網友跑過去譴責醫生沒有能力、草菅人命;而當獲悉家屬因沒有簽字而錯過最佳手術時間時,網友們又跑過去批評家屬推卸責任、自作自受;事情更深一層浮出水面,該醫生曾貪污受賄或者以往的不好的經歷被扒出來時,網友的矛頭又再次指向醫生醫德敗壞;最后得知媒體故意夸大事實追求熱度的時候,大家又去罵媒體沒有職業道德……罵來罵去早已忘記事情本來的矛盾是什么了。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在網絡如此普及的時代,群體的觀點更是如墻頭草搖曳不定,它極容易受到傳染并且推廣,甚至很多時候一些毫無科學依據的絲毫沒有邏輯性的事情也會被群體看作是真相而廣為流傳。“群體的觀點和信念會因為傳染而不是推理而得到普及”作者說。因此領袖的意見在其中顯得尤為重要。“所有生物的群體成員都有服從領袖的本能需要”,領袖作為群體觀點的掌舵人,他的意見就是群體的核心。但古往今來既有像拿破侖一樣的領導人,又有像希特勒一樣的頭領。當我們將群體的命運交給少數“精英”人士的手中時,還需群體中的我們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和長久的憂慮。
第三卷不同的群體分類及其特點
“在前兩卷的論述中,我們知道了群體的一般特點,也知道了他們是怎樣運作的,然而有待說明的是,不同的人群會轉化為不同的群體,他們擁有各自的特點。”
讀完作者的前兩卷,他在我們心中的印象就是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反對一切的群體,認為群體就只會帶來劣化。這在小i看來是十分絕對和片面的,不然怎么解釋***的勝利,難道***所依靠的廣大群眾的力量經受過劣化?那要是不劣化不早就征服世界了?然而當小i讀到第三卷的時候,小i對他的印象卻是完全改觀。小i發現小i對勒龐的觀點一直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群體的分類。
根據作者的觀點,群體是分為兩大類的:一大類是異質類群體,而它又分為兩類:無名和有名,這兩類群體都是由有著各種特點、各種職業、各種智力水平的個人組成的,彼此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有名的群體比之于無名的群體智力水平、社會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無論是哪種群體,它們的行為和其平均智力水平是絕不相符的,只不過有名的群體做起愚蠢的事來裝的更為正當,更有紀律。
而另一種群體則是使小i的印象為之改觀的同質類群體,它們由同種派別、身份團體、階級的人們組成的,而只要當人群由這三種因素中的任意一個而形成群體后,他們就有了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成為了一個組織。
“組織”不同于“群體”,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小i恍然大悟,每個群體都有不同的分類及其特點,自然也會有優劣之分。那么如果在此之上進一步思考呢?如果群體也如人一樣,是有著嬰兒、青少年、成年人幾個階段并且可以不斷進化呢?普通的無名異質類群體,比如沒有優秀領導者的農民工討薪群體,他們如同初生的嬰兒,自身沒有實力,也沒有主見,極易受到暗示,遭到利用,因此即便初衷是好的,卻經常造成不好的后果;進一步的有名異質類群體,比如當今社會接受了一定程度教育的工薪階層,就像青少年一樣,自身有一定的實力,也開始有了一部分的主見,但是仍然很容易受到不良媒體和輿論的誘導,從而如同青少年叛逆一般不加思索的開啟爭端,這時候就需要優秀的領導者進行諄諄善誘,引導其走向正途;而最高級別的同質性群體,已經脫離了烏合之眾的范疇,如同成年人一般,有主見,也有明確的目標,帶領人民抗擊外敵,解放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一個群體成為組織的時候,它就不再劣化。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因為處在共同的階級,有著共同的信念,因此可以勁往一處使,***全體的力量,做出難以想象的巨大成就。
結語
身在不同的群體,接受到不同的暗示,得到不同思想觀點的灌輸,就會表現出不一樣的心理和行動。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處在兩個及以上的群體中,而他們在不同的群體中的表現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這種矛盾時時刻刻都發生著,卻少有人質疑,甚至習以為常。“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安全感。”勒龐如此說。因為每個人為了獲得認同,只是附和其他人的選擇,而放棄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得這個群體的意志表現為與他們心中所想并不符合的意志,而他們自己的意志,無論在哪個群體都無法體現出來。那些為了獲得認同而放棄自我的人,便是烏合之眾的主干力量。
我們身處各式各樣的群體之中,也一定會面臨許多選擇。到了那時,我們能否憑借著從這本書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堅持自我,對龐大的烏合之眾提出反對的聲音呢?我們是否能憑著自己的努力影響這個群體,進而去影響這個時代呢?
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一直前進。因為我們,可不愿做烏合之眾。
?文章作者小i:劉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