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兩位比較重要的書法家,他們的書法被后世的人稱之為顏筋柳骨。這個稱謂最早來自于宋代范仲淹的《祭石學士文》:
“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而顏筋柳骨的意思就是說顏真卿的書法筆畫里面蘊含著“筋”,而柳公權的書法法里面是蘊含著“骨”。
或許我們會對這個稱呼感到疑惑,為什么古代的書法家常常用人身體上的部位來去描述書法家的書寫風格呢?
為什么:漢字與人體的類比隱喻實際上這并不是范仲淹一人在這樣談,宋代的蘇軾在《論書》中提出: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
蘇軾談到的“神、氣、骨、肉、血”這五樣東西,實際上都和人的身體有密切的關聯。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書法家、藝術家有意的將書寫漢字的行為與人的身體部位聯系起來。
近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實際上,這種說法有著非常深的來歷,古代的書法家認為,一個人寫的字就和他這個人一樣,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字如其人。
漢代揚雄曾經說過:
書,心畫也。
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書法其實就是我們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應。
而清代的劉熙載更是在《書概》中坦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實際上說的和前面我們闡述的內容是一個道理。因此,一個人的書法水平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他這個人的性格,以及他的性情是怎么樣的。
所以也就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古代書法家用人的身體部位來去描述人的書法風格和書法狀態的現象。
怎么樣:好的書法必須筋骨皆有搞清楚了這一點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顏真卿和柳公權書法。顏筋柳骨這個稱謂,實際上是突出了他們書法中比較具有特色的地方,顏真卿的書法特點就是他的筆畫較為肥碩,顯示出了他的“筋力”比較的厚重。
而柳公權的書法比較瘦硬,顯示出來他的骨力比較外露,但是這是不是說顏真卿和柳公權他們的書法僅僅只是含有“骨”,或者說僅僅只是含有“筋”呢?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清代王淑在《論書滕語》中說: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后可為人,闋其一行尸耳。
因此,一個人的書法,必須是筋骨相匹配,相搭配而形成的,不可能只是含有“筋”而沒有“骨”,或者與之相反的情況。如果缺少了其中一個(闋其一),寫的書法就如同行尸走肉。
因此,一個人的書法必須具備筋骨兩個要素,才能夠稱之為書法,缺少了任何一種特質之后,都很難稱得上是比較好的書法。
而之所以后世只是看到了顏真卿書法中的“筋”,是因為顏真卿把他的骨包裹在了筋之內,他的骨沒有外露,只是顯得比較厚重而已,并不是說他沒有骨。
唐代徐浩在《論書》中認為: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如果一個人的書法沒有骨,那么它的基本骨架也就不能夠建立,那么他的書法就會綿軟無力,失去精神,這是不可想象的。而柳公權的書法也不能僅僅只存在骨,因為有骨無筋則會顯得他的書法僵硬,但實際上我們看到柳公權的書法給人一種非常靈活而且俊朗的感覺,沒有筋是不可以想象的。沒有筋,那么他的書法只是一堆不能聯系起來的松散筆畫。
因此,無論是顏真卿還是柳公權,他們的書法都是筋骨兼備的。
結語:從筆法層面理解顏筋柳骨如果說顏真卿是將筋骨藏之于血肉的,那么柳公權的書法,則是將筋骨完全暴露。
如果說的恐怖一點,柳公權的字就是顏真卿的字被解剖之后,露出關節、筋骨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柳公權的書法,筆筆瘦硬,筆畫兩邊的自己,如鋼鐵一般堅硬鋒利,而且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接處常常以“關節”作為支撐。這個關節,本身并不是藏之于內的,而是顯露于外的。柳公權的骨,更多的是將中鋒發揮到極致,而且盡可能的減少偏鋒用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歡迎你與我一同進行討論,堅持對書法與藝術的嚴肅思考。
參考書目及推薦閱讀:宋代范仲淹《祭石學士文》
宋代蘇軾《論書》
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清代劉熙載《書概》
清代王淑《論書滕語》
唐代徐浩《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