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文】
敵方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方靜觀其變;敵方窮兇惡極,自相仇殺,勢必自取滅亡。敵勢進一步惡化,我方不失時機,順勢出擊,取得勝利。因此,我方要依據敵情特點進行策劃,還要順應敵情變化而見機行事。
【典故】
曹魏滅掉蜀國后,三國鼎立的局勢就此瓦解,形成了魏、吳對抗的局面。
不久之后,魏國大將司馬炎去魏稱帝,改國號為晉。
司馬炎繼續推行統一中國的戰略:一方面,他下令在蜀地江岸打造戰船、日夜訓練水軍,為日后同吳國作戰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他發現吳國軍隊實力強大,如果硬碰硬交戰,必定會兩敗俱傷,因此,不妨采取觀望、等待的戰略,待吳國的軍力、國力有所削弱后,再去進攻。
吳國雖然富足、但孫權通知集團內部矛盾日漸激化。朝廷大臣各樹派系,各擁儲君。孫權只得廢太子孫和,新立太子孫亮,致使兩派的怨恨加深。
孫權死后,孫亮繼位,孫林派系發動政變,廢除孫亮,孫林即位。
孫林死后,又經過一番激烈的爭斗,孫皓即位。
孫皓即位后,大加報復,不惜采用"剝面皮、挖眼睛、滅三族"的殘暴手段,把過去的仇敵幾乎滅絕。他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遷都武昌,最后引起江南的人民起義,又被迫還都。
吳國經過長期的內部斗爭,國民的大舉起義,國力大大削弱,民心、軍心十分低落。西晉靜待時機、隔岸觀火,見吞并滅亡吳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大舉進攻吳國。三個多月后,吳國滅亡,西晉統一了全國。
注:文章內容做交流之用,歡迎書友們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