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開始標志著封建王朝的開端,興起的王朝取代了另一個王朝,那么本朝的歷史就理應由他編修。24史當中的最后一部明史備受爭議,有人說許多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抹黑。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明史當中評價最高的皇帝是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一個被譽為“治隆唐宋”,另外一個則是“遠邁漢唐”。朱元璋治理的大明朝興盛的程度超過了當年的唐朝和宋朝;朱棣所統治下的大明朝遠遠超過了漢朝和唐朝的輝煌時光,能夠得到這個評價也是對朱棣一生所作出的事業表示肯定。
第一:從太祖到明宣宗這幾位皇帝,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1:明史評價最高的朱元璋跟朱棣,一生所作出的功績太偉大
明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就是朱元璋跟朱棣,一個是開國皇帝,另外一個勝似開國皇帝。朱元璋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清楚,一個放牛娃出身通過多年的努力一躍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雖然其在位期間殺了很多人,明朝后來的制度乃至清王朝的制度跟朱元璋時期草擬的許多政策息息相關。不但如此他還主張反貪,成為中國歷史上反貪最厲害的皇帝;朱棣不是正統皇位接班人,能夠把握時機僅僅四年推翻侄子建文,開創永樂盛世。如下就是對朱棣極其客觀的評價,總體來說功大于過。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儉,水旱朝高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2: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雖然很短,明史把其比作漢文帝,漢景帝
“當靖難時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于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明朝在位期間最短的皇帝之一就是明仁宗朱高熾,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突然駕崩離世。以上是明史對明仁宗朱高熾的總體評價,把他比作漢文帝漢景帝這些歷史上有名的仁君。及時停止了父親朱棣在位期間的一系列勞民傷財之舉,恢復了農業生產,是個被值得大肆夸贊的好皇帝。
3:明宣宗朱瞻基也是如此,一度被稱為“蟋蟀皇帝”,給他評價公正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四代皇帝,執政期間秉承父親朱高熾的仁治,進一步恢復農業生產,史稱“仁宣之治”。晚年卻因為玩蟋蟀而被歷史所詬病,明史當中對于此等記載幾乎沒有填寫。朱瞻基在位期間的歷史功績還是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可惜在位時期太短,要不然可能就不會有正統期間的土木堡之變。
第二:明英宗明憲宗父子給予一定程度肯定,崇禎皇帝表示同情1:朱祁鎮一生顛沛流離,寵幸王振導致土木之變,晚年廢除殉葬做了好事
明朝在很多人心里面印象不好,暴君昏君扎堆的朝代。最大的昏君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明朝軍隊的精銳全部喪失在土木堡。后來皇位復辟成功后,還把精忠報國的于謙給殺害,徹底寒了天下人的民心。明史對此直言不諱,可晚年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廢除了自太祖時代以來的殉葬制度。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于上恭讓后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2:明憲宗為人熟知的“成化犁庭”,頗有一番作為,也有弊政
“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后,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于任人,謹于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后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我們知道明憲宗成化年間,有一場著名的事件,史稱“成化犁庭”,這場戰爭中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五世祖被殺,女真差一點被屠戮殆盡。史書上對于此等記載幾乎一筆帶過,以上是明史對于明憲宗的總體評價。一舉恢復了明仁宗明宣宗時代的生產能力,可重用宦官便是從他慢慢加深,建立了西廠組織開始橫行霸道。總體來說評價還不錯,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好的地方也要給予一定程度的批評。
3:萬歷及以后的歷史不同程度的抹黑,執政后期后金崛起,對崇禎表示同情
除了以上所說的之外,明孝宗也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明史把他比作明仁宗明宣宗這樣的明君。我們看明史對于萬歷皇帝的評價,基本上都是負面影響。這就是史學界的部分觀點:“明實亡于萬歷,并非亡國于崇禎。”嘉靖皇帝穆宗皇帝也是以中才之主作為評價,為什么對萬歷評價這么低?如果不是這樣,怎么才能顯示清朝取代明朝正統的合法權。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雖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結束語:明史對于崇禎皇帝的評價很高,明朝滅亡跟他好像沒有多大關系?評價只是列舉了他重用宦官等舉措失當,這就符合了明亡于萬歷之說。總體而言明史稱得上比較權威的歷史書籍,萬歷之前的歷史可以看,一點毛病都沒有。萬歷之后的歷史可以結合其他古典書籍,反復思考得出結論。哪一個朝代為了正名不黑前朝?這也可以說人之常情,還是需要冷靜看待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