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遷至嶺南山區后,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語言與飲食習慣;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區大都是遠離海洋,客家菜便以內陸型的油重味濃、咸香軟糯為特色,即客家話說的“肥、咸、香”。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和野味為主,追求原汁原味,即“飯有飯香,肉有肉味”。有所謂“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鵝不濃”的講法。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客家菜講求四時節氣,有“冬羊、夏狗、春雞、秋鴨”之說。下面這10道地道的客家菜你一定要學會做!
第一道:釀豆腐
材料:
豆腐、五花肉、香菇、蔥、(柴魚皮)等。
做法:
將豆腐切成小方塊,將去皮五花肉、香菇、蔥白等剁碎,配以味精、食鹽等調味品,混合一起捶打成肉餡,然后將肉餡嵌入豆腐內,用鍋蒸熟。
食用時,或煎,或燜,燴制而成。
第二道:釀苦瓜
材料:
苦瓜、豬肉(肥瘦)、鹽、大蔥等。
做法:
新鮮苦瓜洗凈,切成3cm寬的小段,再用金屬小勺挖空中心的瓤和籽。最后將苦瓜段放入沸水中大火煮2分鐘,撈出瀝水備用。
將攪打好的豬肉、香菇餡料逐一填進苦瓜段中。大火燒開蒸鍋中的水,將苦瓜放入籠屜,加蓋,大火蒸40分鐘至熟透。
第三道:白斬雞
材料:
農家雞一只,沙姜、蔥、生抽等
做法:
白斬雞***:農家雞宰殺清洗后,鐵鍋燒沸一鍋水,把整只雞放入煮后撈起稍晾干,以斬出來的雞塊骨髓帶血為適(即肉熟骨不熟)。
食用時,用刀將雞件擺盤蘸料食用。
蘸料***:
把砂姜蔥白分別剁碎,然后用滾燙的油來熗一下,或者用茶油。把它們的香味釋放出來,還有的朋友喜歡加兩勺生抽。
第四道:炒大腸
材料:
新鮮豬腸一段、酸菜、姜、鹽、生粉等
做法:
1、選上好的豬腸,先用生鹽或食用堿反復搓揉洗凈后切斷,用開水一燙撈起備用;
2、將姜絲油爆加入酸菜,在與豬腸混合炒熟,溜點生粉漿起鍋即可。
第五道:豬肚雞
材料:
豬肚、走地雞、黨參,小北芪,枸杞,胡椒等
做法:
1、將豬肚清洗干凈備用;將處理好的家雞斬件,加少許鹽腌制二十分鐘左右;
將所有準備好的食材塞入豬肚內,胡椒要顆粒的那種,不要粉末,將一半的胡椒拍碎會更有味道,胡椒的量根據個人的品味來決定。
2、豬肚放入砂鍋,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煲兩個小時。
將煲好的豬肚撈起,斬成條狀,再放入砂鍋滾十分鐘,再加入鹽調味即可。
第六道:梅菜扣肉材料:
五花肉,梅菜干,料酒、老抽、生抽等
做法:
將五花肉上湯鍋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
之后加蔥、姜等調料再下湯用小火燜爛,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鋪梅菜段,倒入原湯蒸透。
走菜時,把肉反扣在盤中。成菜后,肉爛味香,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第七道:煎釀蛋角
材料:
雞蛋、豬肉、蔥、冬菇等
做法:
1、把豬肉、蔥、冬菇等一起剁好,加適量鹽調好味。打好雞蛋,加適量鹽攪拌均勻。可以先用少一點的蛋,看餡的多少下料。
2、起油鑊,放兩匙羮蛋液煎。在中間的蛋還沒有熟的時候放適量餡下去。接著用鑊鏟鏟起半邊覆過去,兩面翻煎一會。
煎好的春角鏟進煲缽,加適量的沸水,撒一點蔥花,用文火煲沸即可。
第八道:清蒸豬肉湯
材料:
瘦肉、排骨、粉腸、豬肝、蔥花、鹽。
做法:
用瓦鈸裝切好的肉,加水放鹽,蒸2小時以上。上湯時撒點蔥花即可。
第九道:人家肉丸
材料:
瘦肉、香菇、蔥、鹽等
做法:
配好料:豬前胛肉、冬菇、番薯粉。豬肉與水發冬菇一起剁好。加番薯粉、鹽,不要加水撈勻。做成肉丸,上鍋蒸15分鐘。
第十道:紅燜豬肉
材料:
五花肉、蒜仁、蔥、姜、當歸、黃酒等
做法:
1、選三層的五花肉,切成塊,把生蔥、姜和當歸片放入開水,加點酒,把肉放進去滾10分鐘左右,撈起肉,過涼水漂半個小時,油全部漂掉。
2、然后用油煎,炸好后放入瓦煲,和蒜仁、桂皮、香葉、陳皮、八角、粬等一起煲,要注意把握火候,不能煲得太爛,也不能太硬,一般要煲一個小時左右。
客家美食,多不勝數!你的拿手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