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烏軍直升機空襲邊境油庫#
文/飛云
盡管俄烏新一輪談判已在線上繼續展開,但眼下的戰事依然沒有降溫跡象,而且戰火還在一點點外溢,即將擴大到更多地區。
新的月份一開始,戰場上就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據俄媒報道稱,當地時間4月1日,有兩架烏克蘭武裝直升機低空闖入俄羅斯領空,向位于俄西部別爾哥羅德市的一處石油基地發動了襲擊。
空襲炸毀了8個油庫,致使2000立方米汽油被點燃,還在當地引發了一場火災。
(現場畫面)
從社交媒體放出的實時畫面可以看出,現場火光沖天宛如白晝,滾滾的濃煙盤旋升起,在高空擴散蔓延。
別爾哥羅德州州長維亞切斯拉夫·格拉科夫在社交媒體平臺確認道:油庫的大火確系烏軍空襲行動所致。目前,所有在崗的136名緊急服務人員都被派去救災搶險。2名油庫工作人員受傷,已經送醫,他們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而附近的居民已經被緊急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現場畫面)
據悉,別爾哥羅德市的位置處于俄烏接壤的邊境地區。這是沖突以來,俄方領土首次遭烏軍空襲。
雖然并未造成太大損失,但這次空襲的時間很是微妙,恰在“中美俄+”多方會談期間,又處于俄烏線上談判繼續推進的時刻。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次事件都向外界傳達了三個信號:
第一,局勢升溫的信號
空襲都打到了俄境內,局勢想不升溫也不可能。但烏克蘭這么做并非毫無道理,這與其國內目前所面臨的處境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自2月下旬沖突爆發,直到3月份一整個月,俄烏雙方都打得異常艱難。
在西方的施壓與烏克蘭的頑強抵抗之下,俄羅斯縱然損失慘重,但烏克蘭失去得更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領土上的劣勢,烏軍多個軍事基地被炸毀,幾乎失去了全部的海空力量,后勤補給只能依靠西方援助。
可由于烏克蘭的一些至關重要的港口與要塞盡被俄軍占領,補給線路變得十分有限。心急的澤連斯基開始呼吁西方給予更多支持,包括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飛區,但普京態度強硬,聲稱只要西方敢答應,就等于對俄宣戰。
出于對俄羅斯的忌憚,西方對澤連斯基的哀求只好集體裝作看不見。
3月中旬,澤連斯基一邊對西方罵罵咧咧,一邊還不得不想辦法應付俄羅斯,數量龐大的“外籍軍團”成了烏克蘭手中的另一個籌碼,可俄羅斯9枚炮彈丟下來,雇傭兵軍事基地一片狼藉,“外籍軍團”瞬間做鳥獸散。
這時候,任誰都看得出來,烏克蘭的處境很被動了。
盡管烏軍不斷放出漂亮戰績,但城池的步步失守,還是暴露了己方太多的弱勢,這就導致烏克蘭在向西方索要援助和與俄方進行談判時,均難以得償所愿。
拜登3月末說過這樣一句話:烏克蘭如果選擇割地求存,美國不會干涉。
話說的沒毛病,可澤連斯基聽了肯定不是滋味兒,烏克蘭還沒認輸,這些西方“親密盟友”們就開始思考“割地”的事情。況且美國此前還做出過“澤連斯基如果死亡,接下來該怎么辦”的計劃,顯然對烏克蘭戰勝俄羅斯沒什么信心,只是拿烏克蘭當棋子而已。
巧合的是,近期由于忌憚俄羅斯“空襲西方援烏車輛”的威脅,西方在支援烏克蘭的時候變得謹慎了許多,具體表現為“雷聲大雨點小”,聲調雖高,東西很少。
在烏克蘭看來,俄羅斯處境也不怎么樣,武器老舊不說,傷亡還不少,因此烏克蘭心存僥幸,冷不丁祭出這一險招,想要帶給俄方更多壓力,畢竟只要俄羅斯先撐不下去,烏克蘭就贏了。而這次行動,既顯示出烏克蘭的勇氣與“戰略優勢”,也有了繼續向西方伸手討要更多支持的理由。
但烏克蘭畢竟只是做做樣子,不敢鬧得太兇,所以這次火災很快就被撲滅了。
第二,“爭取談判籌碼”的信號
根據上一輪俄烏談判放出的消息來看,距離停戰不遠了。不過,這并不是因為雙方即將達成一致,而是雙方都快撐不下去了。
尤其是烏克蘭,在前幾輪談判中已經做出了不少堪稱是“大放血”的讓步,可距離俄羅斯點頭還有一定距離。
烏克蘭空襲俄羅斯,也是在給俄方警告:烏克蘭有能力闖入俄羅斯境內實施空襲活動,若是把我們逼急了,下次就沒這么簡單了。
這也再次證明一個事實——現代戰爭的勝利,不是看誰殲敵更多,而是談判桌上達成的條件對誰更有利。
對于烏克蘭來說,只要俄羅斯答應在現有條件下撤軍,那就相當于烏方的勝利,為此,嚇唬嚇唬俄羅斯也未嘗不可。
(現場畫面)
第三,戰與和的博弈信號
在對俄政策上,究竟以和談為主,還是卯足力氣硬剛,烏克蘭國內也存在兩種不同聲音,我們可以簡單將之歸結為“主和派”與“主戰派”。
早在上個月,俄烏第二輪談判結束不久,就有一名“主和派”烏方代表基里耶夫在執行特殊任務時遭到槍殺,慘死街頭。
烏克蘭國內兩大重要機構說法不一,國安局說此人通敵,死得活該,情報局說此人殉職,死得冤屈。
外界紛紛猜測,基里耶夫若真是通敵,為什么不能將他送到法庭上問罪,非要滅口呢?
這里面一定有貓膩,多半是兩股政治勢力內斗的結果。
(慘遭滅口的烏談判代表基里耶夫)
不難看出,在戰與和的問題上,烏克蘭國內兩股勢力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所以關于這次空襲,我們不能排除烏克蘭“主戰派”故意派人襲擊俄羅斯的可能。畢竟只要激怒俄羅斯,“主和派”發揮的空間就減少了許多,只能選擇血戰到底。
如此一來,“主戰派”政客們既能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又能借機打壓政敵,只要給所有“主和派”的頭上扣一頂“通敵”的帽子,他們就再也翻不了身。
有分析人士指出,烏克蘭境內“主戰派”的成分比較復雜,包括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接受西方資助的兩面派政客以及退無可退的烏納分子等等,當然也有一些是真正的愛國者,只不過他們被卷入其中,成了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手中的棋子。
眼下空襲已經發生,俄烏雙方對此還沒有做出進一步的回應。究竟導致空襲的會是哪一種情況?沖突的最后又會以哪方的勝利收場?我們不妨靜觀其變,讓子彈多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