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的成語典故,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人們的認知水平下,才能成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好多的成語典故,可能就不成立了,比如買櫝還珠。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一部電視劇,大秦帝國,講商鞅變法,商鞅出山時,三戲秦王,先裝出腐儒的樣子,后來才偷偷說,他是法家,為什么?因為法家在那時候是不受人待見的,直到現在,也不受最高層的待見,以為就是***絲思維。 我們都學過一個成語,買櫝還珠。 這個成語在你剛剛學的時候,到你現在,你怎么樣理解的,相信絕大多數一直到死,都會嘲笑買櫝還珠的這個人。 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法家創始人,可是終身不得大用,同樣出自法家的李斯和商鞅卻都建功立業了。韓非子為什么就不行呢?我想就是因為他說的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的意思大家都懂,一個人賣一顆珍珠,又用最先進的工藝***了一個精巧的盒子,一個人來買珠子時,付的是珠子的錢,卻只拿走了盒子,韓非子諷刺他不識貨。 韓非子當時就是***絲,在他看來,珠子才是真正的寶貝,價值超過盒子,為什么?因為他沒有珠子,所以買櫝還珠的人是不識貨。
可是如果站在買珠子的人立場看,可能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家的珠子車載斗量,一個自然界憑天收的珠子,既沒有技術含量,又沒有可復制性,所以他不稀罕。可是那個盒子就不一樣了,他代表了當時手工藝的技術,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盒子才是能創造財富并且生生不息的手藝,所以他用買珠子的錢買了盒子,就相當于買走了一項高科技,他還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買更多的珠子。 就因為彼此的眼界,境遇不一樣,所以在她們的眼里,東西的價值就不一樣,應該說在這個寓言里,是皆大歡喜,各取所需,是雙贏的結果。 如果在延伸這個寓言,每個人都會作出自己的解釋,我想最直接的就是,大家經常說的那句話,我的世界你不懂。還有那句話,你以為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
其實有太多的時候,都是自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標簽,比如把自己設定為***絲,然后永遠用***絲的立場來看問題,用***絲的心態來生活,那么可能就永遠會成為***絲。 我們可能現在是***絲的地位,可是我們不能總是抱著***絲的心態,***絲就不能逆襲嗎? 韓非子就是把自己定位為***絲,然后就真成***絲了,才能遠在師弟李斯之上,可是一生蹉跎,還被李斯信手干掉。
買櫝還珠,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