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趙麗穎和馮紹峰宣布結婚。
消息一出,全網爆炸,微博一度癱瘓。
大部分人送上了他們的祝福: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
但我想說的是:
趙麗穎和馮紹峰也正是因《西游記女兒國》結緣,一個是大唐圣僧,一個是女兒國主。郎才女貌,配的一臉。然而劇本在幾百年前早就已經寫好了,這兩個人是絕對不會在一起的。
作為唐僧取經生涯唯一的情感經歷(僅限人類),不少人也是對這一對CP充滿嘆息,期待著御弟哥哥真的能和女王大人長相廝守。沿著這個思路想下來,那他們的“官宣”也一定是一場無比盛大的典禮,但其實依照傳統,古人的婚禮跟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
那么真正的中國婚禮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昏禮與六禮
婚禮,在中國原為“昏禮”。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
因為陰陽五行、神道設教的觀念里,女子屬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婚禮的一切都合著迎陰氣入家的含義。昏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在古人看來,婚姻既是兩個家庭、家族聯姻合好,也是繁衍、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被視為禮儀的根本。
傳統昏禮于黃昏舉禮,不舉樂,不慶賀,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那時候的昏禮很簡樸干凈,不舉樂,沒有后代的亂七八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樣雜耍般的玩意。
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結發攜手而入洞房,衣服也不是大紅大綠,而是漢民族真正傳統的昏禮服,新郎著爵弁服,下裳為纁色,鑲有黑色的邊。新娘頭戴發飾,身穿鑲有黑邊的純玄色衣裳。
男女雙方交杯飲下合巹(jǐn)酒,象征夫妻二人永不分離
結婚的流程,在周代已經初步確立,講究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以后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
納采
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
問名是指男家詢問女家關于女家女兒的姓名、生辰八字,如女家接納男家的提親,就會把女兒的姓名和時辰八字等交給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兇,如卜吉兆的話,就會決定娶女家的女兒。
納吉
納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后,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有一點像西方人的定婚,這時其實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征
“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后才可成婚的意思。男家會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完成納征的儀式后,婚約便正式定立。
請期
請期即是“擇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會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準備婚期吉日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后,便可確定婚期。
親迎
親迎亦稱迎親,就是在結婚之日,新郎會與媒人和親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會先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之禮,然后以花轎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會在男家舉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后送入洞房。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嚴格按照“六禮”完婚。到了魏晉南北朝,皇太子結婚不行六禮中的“親迎”之禮;宋代民間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到了南宋朱熹,更是為了簡單,將六禮合為三禮,類似于現代的求婚、訂婚、成婚。
當代婚禮其實是民國風
到了近代,新文化運動大力宣揚婚姻自決、戀愛自由的主張。胡適認為男女之間要先有“精神上的結合”,再有“形體上的婚姻”,才能結為夫妻。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不再起決定作用,六禮因此也被人們棄用。
根據北京1917年風俗調查報告,當時文明婚禮的流程大致是這樣:新婚夫婦一起坐車來到婚禮現場,由主婚人、證婚人來主持婚禮,介紹新婚夫妻,并指揮奏樂。兩人彼此鞠躬,再向主婚、證婚鞠躬,新人發表演說詞、嘉賓發表賀詞,最后款待宴客,整個過程只有半天時間。有時候也會唱“文明歌”,來取代吹打樂器。
而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戒指取代了復雜的聘禮,成為了男女結婚必不可少的信物。民國時期開始有大量的文章介紹戒指的意義、選擇***。戒指開始登上中國婚禮的舞臺。
1930年,民國報紙專門講解結婚戒指
而婚禮上,邀請雙方父母或重要嘉賓上臺“講兩句”的習慣,也是民國時期開始的。那時候邀請名流士紳到場主婚或演講是文明婚禮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習俗最早由北大校長蔡元培積極倡導,他提出了“以演講代替鬧洞房”的主張。
而近代婚禮最著名的“講兩句”,莫過于梁啟超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祝福”他們: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后一次結婚!
原因是徐志摩和陸小曼都是“二婚”,兩人為了“愛情“都拋棄了之前的結發伴侶,走到一起。梁啟超作為徐志摩的老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感到痛心疾首,所以不惜在婚禮上大罵新人,希望勸解他們可以好好做人。
而隨著文化和政治兩股力量的推動,“文明婚禮”被推而廣之,因此此時的婚禮流程已經和現代婚禮非常相似了。
傳統中式婚禮的復興
時至今日,每對結婚的夫妻都想讓自己的婚禮隆重而獨特。也因此,傳統的中式婚禮開始在現代嶄露頭角。五四的新青年們或許想不到,他們當時奮起反抗的舊式婚禮,竟會在一百年后成為新的寵兒。
與古人的復雜而嚴肅的婚禮相比,現代中式婚禮更多了些熱鬧與生氣。它的流程基本是這樣的。
接親
早上接親出發前,新郎按照古代禮節先跟父母告假,告假的意思就是向父母請示,我要去給你們接兒媳婦了,然后父母會給新郎一些囑托。隨后,新郎便跟隨管家騎著馬帶著轎隊,去迎娶新娘。
走的時候,新娘手中拿一個蘋果,保平安的意思,更傳統的做法是一手拿寶瓶,一手拿蘋果,被簡化后,一般新娘只拿蘋果就可以了。
接著就是上轎禮,由喜娘手拿香爐或者鏡子,繞轎子轉一圈,驅邪的意思。喜娘可不是隨便誰就能當的,必須是上有老下有小,且沒有離過婚的全活人兒。
新郎上馬也是有講究的,腳踩紅包,里面裝的是給馬夫的打賞錢。浩浩蕩蕩的隊伍,氣派十足,管家領路、后面緊跟著開道旗、開道鑼、鼓樂笙簫、八抬大轎加上喜娘、馬夫,一共24人,是最正宗的中式迎親規格。到了婚禮場地,沒等新娘下轎,新郎要先連射三箭,寓意是驅邪,做法是射向轎簾。
按照老規矩新娘下轎不能沾地,要倒紅氈一直到大門口。大門內,笙簫隊早就候著了,一直吹到你給紅包為止。
婚禮儀式
儀式正式開始,新郎新娘繡球牽,邁火盆,日子過的紅紅火火。新娘捧了一路的蘋果被放在馬鞍上,一氣呵成,把蘋果踢落地、跨馬鞍,這叫“平安落地”。來到舞臺上后,新郎拿起秤桿揭蓋頭,讓來賓也能一睹新娘子的芳容。
雙方父母華堂落座,拜堂成親的重頭戲開始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拜堂后,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改口敬茶。新郎的母親會點燃三柱香傳遞給新娘,這叫香火代代傳。
接下來就是喝合巹酒。雙方各拿起一分為二的半個葫蘆,中間連著一根紅線,先喝一半,再交換喝對方剩下的一半。象征婚姻將兩人連為一體。
接著是討口彩環節,喜娘端上七個半生不熟的餃子,叫子孫餑餑。在古代,人們認為生五男兩女是最好的比例,所以數量為七個。
以上這些流程走完,基本上就可以禮成退場了。
愛情是如此的重要,
重要到人們總是在尋找一種最特別的儀式來紀念它。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個關于女兒國的段子:
那一年。他離開女兒國。她在城頭似哭似笑,當著百官的面。對著他的背影大喊“唐玄奘。下輩子娶我可好”。夕陽下。白衣騎白馬。風沙漫天看不見他的表情。僧人不語。只余風聲喧囂。。。這一年。他圓寂。千佛誦經。萬眾朝宗。。他走時候卻只笑著留下一句莫名奇妙的“好”。
戲中的唐僧與女王無緣相守,
戲外的馮紹峰和趙麗穎喜結良緣。
這樣奇妙的緣分,或許是愛情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撰文|Luca
編輯|Luca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