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年代】北宋【尺寸】24.8*528.7cm【類別】設色絹本【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由北宋的張擇端創作,作品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風俗畫和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畫風,以精致的工筆,紀錄了北宋宋徽宗時期,首都汴京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筑和民生的繁華景象。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有變化得畫面中。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
畫卷右邊開端處,寧靜的田野和村落。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兩個腳夫趕著毛驢,正在向汴城方向走來。路上有一行人,一頂轎子內坐著一位婦人,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像是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前段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汴河是這幅畫的中段主脈,河上舟來船往,沿河還有許多糧倉。靠岸的船只,搭著的跳板,正在卸貨。畫家憑著敏銳的觀察力,用寫實的畫筆,將這些記錄下來。
畫面最為熱鬧的地方,便是橫跨汴河的那座木質結構拱形橋。畫家圍繞這座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繪畫本領,將橋上橋下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做了全景式描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艘準備駛過拱橋的木船,逆水而行,船桅已經放倒,船工們握篙盤索。橋上呼叫接應,橋上橋下聚集了過往的行人,都在圍觀這緊張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熱鬧的市區街道,畫面上有各種商業、手工業、漕運和各類人游覽的活動等。畫中這段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除了酒樓、藥鋪等大型店鋪外,還有香鋪、小茶鋪、酒鋪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畫中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無所不備。各種交通工具繪型繪色的展現在人們眼前。畫家安排得有條有理,雜而不亂,將1700多年前的古都風貌再現眼前。
從構圖上看,有總有分,有主有次,有粗有細,有緊張有松弛。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給人以真實順暢之感。
從《清明上河圖》中能看出豪奢閑散和貧困辛勞的對比,這件作品還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歷史資料,對研究宋代城市生活和風俗、建筑、工商、交通、服飾等很有價值。
張擇端(生卒年不祥),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人。他早年游學汴京,后習繪畫,尤擅長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北宋徽宗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