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蟋蟀的品種介紹
1、中華蟋蟀
(1)中華蟋蟀的體長大約為2cm,體為黑褐色,每年生1代,主要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一般以翅摩擦發音.
(2)聽器位于前足脛節上,穴居性,經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主要為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喜愛在夜間取食,一般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導致缺苗,是農業害蟲。
2、大棺頭蟋蟀
大棺頭蟋蟀的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雄性間也會打斗,但是斗性不及斗蟋。
3、油葫蘆
(1)油葫蘆的身體為暗黑色,具有光澤,兩復眼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后部,前翅為淡褐色,也有光澤,后翅比較發達,具備短暫飛行能力。
(2)雌性的產卵器長達2cm,喜愛在夜間覓食,成蟲和若蟲均危害高粱、大豆、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在全國各省都有分布。
4、中華灶蟋
(1)中華灶蟋又被稱為“白蟋蟀”,主要因常見于農村灶內而得名灶蟀,中華灶蟋是直翅目中的一個亞種,有別于田間蟋蟀,其體態較小,性格溫和,通體為乳白色,個頭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麥粒.
(2)扁平的腦袋兩側長有1對觸須、1對復眼,圓筒狀的腹腔上帶有褐紅色的環形花紋,腹端有1八字形小尾巴,背上有退化的4只小翅膀,2條弓起的大腿是其彈跳的主要器官。
(3)中華灶蟋能爬善跳,機靈乖巧,偶爾捉1只放入掌心,它會舞動觸須,與人對視,并發出鳴叫聲,再迅速跳出掌心逃遁,一般的老農經常將其放入小葫蘆內飼養,在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的冬季,都能聽到它的叫聲。
二、蟋蟀的危害
1、蟋蟀是我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一種農業害蟲,蟋蟀會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一般對幼苗的損害比較嚴重。
2、在南方地區,花生被蟋蟀破壞的花生幼苗可達11%-30%,蟋蟀也危害黃麻、玉米、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等作物,經常會造成缺苗,影響作物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