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士奇成功融入了狼群,還生下一只串兒,為啥兩者能和平共處呢?
在遼寧的營口,有人反映在蟠龍山動物園的一處狼室當中生活著兩只哈士奇,在事情發酵后,當地動物園回應:這兩條哈士奇小的時候被棄養,動物園就選擇把他們收養起來,不僅如此,它們還和同屋的狼生了個串兒。狼和哈士奇為什么能夠和諧共處呢?
其實,我們常說的狗狗就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狼就是狗,狗就是狼,他們之間的區別,放在我們人類身上,其實就是不同膚色人之間的區別,即使互相看不順眼,但絲毫沒有必要打起架來。
但是,瑞典和中國的科學家還真的因為狼究竟在什么時候變成了狗這個問題“打過架”,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科學家們經過現在發現的資料推測,人們在大概一點五萬年前開始馴化狼。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從辛苦狩獵,居處不定的情形轉向了選址定居,發展農業,人們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逐漸堆積,成為了老鼠們的天堂,人們建筑的房子也成為了遮風擋雨的好地方。原本遠離村落的狼群被人類的食物以及老鼠吸引了過來,人們也就擁有了近距離接觸狼群的機會。聰明的人們選擇從小狼崽下手,把它們帶回家飼養,擇其善者而養之,那些養不熟,養不好的就殺死。久而久之,狼身上那種野性被人工選擇舍棄了,這些動物變得更加的聽話、乖巧,也就成為了我們的好朋友——狗狗。所以,狗與狼之間僅僅是一部分基因上不同,也不存在生殖隔離,只要體型相差不大,狼和狗就可以雜交產生后代。從本質上說,狼就是狗。雖然兩者外表上的相似性讓哈士奇能輕輕松松地打入狼群內部,但是它們性格差別那么大,咋就能和平共處呢?
其實,在很多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當中,狼都被高度擬人化了,很多中國人眼中的優良品質,比如說合作、隱忍都被賦予給了狼。但這其中有很多僅僅是人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如果沒有經過對狼群行動的考察就認為這一切是對的,這樣是極其不負責任的。“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可以說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諺語,但事實上,很多犬科動物的成員——豺狼、狐貍等等都會攝食少量的糞便,而且狼沒有主人準備食物,狗都不吃的蛤蟆、昆蟲、漿果等等都是他們的食物。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將狗與狼之間的鴻溝塑造了起來,促使人們相信狗是弱小的、懦弱的,而狼是強大的、是野性的而事實并非如此。當然,在一些條件下,狗能打破人們對他的歧視,用行動證明自己同樣擁有狼性。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澳洲野狗,它們原本是作為商品賣給了澳大利亞的土著,由于當地食物的匱乏,選擇遠離人類,獨自在野外生活,殘酷的環境雖然讓他們的生活不像之前那么舒服,但是也讓他們恢復了野性,它們群體活動,捕捉袋鼠、各種鳥類,重新回到了澳大利亞食物鏈的最頂端。
所以,狗與狼在習性上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只不過是因為同一個物種的生活條件不同,受到了不同的影響,而人們也根據自己的主觀看法賦予了狗與狼不同的性格。這么看的話,哈士奇為什么能愉快地融入狼群,還生下了一個串兒這個問題也就很好解釋了。
那么問題來了,狼跟哈士奇生下的仔應該叫什么呢?關注我,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