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shù)1149,預計閱讀2分鐘。
01五月天有一首歌名叫《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其中的歌詞寫道:
“你哭得太累了,你傷得太深了,你愛得太傻了,你哭得就像是末日要來了,所以你聽很慢很慢的歌,聽得心如刀割。”
為什么傷心的人會更喜歡聽慢歌?又為什么會越聽越傷心?因為我們在通過聽歌,尋求一種“情緒共鳴”——例如,我好難過啊,這首歌的調子和歌詞都很符合我現(xiàn)在的心境,它懂我。
發(fā)現(xiàn)了嗎,情緒共鳴的關鍵字,就在于“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情緒共鳴是指,在外界的***下,一個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內(nèi)部狀態(tài)和外部表現(xiàn),能夠影響和感染其他人,使他們產(chǎn)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應。我們之所以在看小說、看電影、看展覽、聽歌曲時,會隨著當中展現(xiàn)的內(nèi)容感到動容,也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是作品打動了我們,實際上確實作品背后的***團隊集結體現(xiàn)的“內(nèi)心世界”,使我們產(chǎn)生了“同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被人們吐槽演技差的藝人們,正是由于在作品本來需要體現(xiàn)的“情感傳達”上做得不夠到位,無法讓受眾產(chǎn)生和劇情相符的情緒反應,才導致了人們普遍的詬病和“無感”——“我沒搞懂啊,這里你為什么要這么演?”顯然,讓人搞不“懂”,就是最大的問題。
02情緒共鳴的力量有多強大呢?“四面楚歌”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在垓下展開了生死之戰(zhàn)。劉邦的軍隊把項羽的軍隊包圍了,為了削弱楚軍的抵抗力,謀臣張良想了一個辦法:在彭城山上用蕭吹奏悲傷的楚國歌曲,同時讓漢軍士兵中的楚國降兵跟著節(jié)奏一起唱。
當山谷歌曲的回聲傳到楚軍的軍營,戰(zhàn)士們聽到了纏綿悲傷的歌曲,頓時涌起了思鄉(xiāng)之情。大家的斗志瞬間松懈下來,畢竟本來就沒有人喜歡戰(zhàn)爭,大部分在戰(zhàn)場廝殺的士兵,無一不想快點回家,與親人見面團聚。更何況,在四面楚歌悲傷的環(huán)繞下,似乎敗局已定,誰愿意為了一個注定失敗的結局,白白犧牲自己的生命呢?
眾所周知,戰(zhàn)爭是最需要士氣的,在軍營里回蕩的楚歌,讓楚軍的戰(zhàn)斗力銳減,士兵們在這首歌的感染下,逃的逃,跑的跑,有的斗志松懈,只想投降保命。結果,在后來的兩軍對戰(zhàn)中,項羽兵敗自殺,劉邦得了天下,張良利用情緒共鳴的心理策略,幫助劉邦完成了一場頗有“兵不血刃”意味的絕殺。
03從情緒共鳴出發(fā),心理學家們聯(lián)想到,既然人的情緒可以被另一種情緒感染,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利用情緒共鳴,來達到治療某些心理疾病的目的?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比如音樂療法就是心理治療的一種,面對不同的心理疾病患者,治療師會分別采用不同的音樂來影響患者的情緒,以達到一種平衡。而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其實也在有意無意地充當自己的治療師——最常見的像“這個作品太棒了,我感覺自己被治愈了”。
難過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要允許自己“聽慢歌”來滿足自己對于“共鳴感”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一味地沉湎于悲傷中無濟于事,為自己尋找“藥引”才是通向未來的鑰匙。
“笑容戴上淚珠總是最鮮艷、最嬌美的。”——蘇珊·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