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草
來源產(chǎn)地豆科狗屎豆屬植物假地藍(lán).,以全草或根入藥。夏秋采集,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生于山坡、荒地。我國普遍有分布,而以西南為多見。產(chǎn)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別名野花生,荷豬草、黃花野百合,馬響鈴,鈴鈴草、腎氣草,響鈴子,小狗響鈴、假地豆、地響鈴、野豌豆、馬小蓮、野毛豆,馬鈴草、響亮草、荷承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長達(dá)60厘米以上。莖、枝直立或略上升,通常分枝甚多;莖、枝、葉各部分均有稍長而擴(kuò)展的毛,毛略粗糙,稍呈絲光質(zhì)。單葉互生,矩形,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兩面均有毛而下面脈上最密,先端鈍或微尖,基部窄或略呈楔形,側(cè)脈不明顯:幾無葉柄;托葉披針形,長4~6毫米,反折。總狀花序,頂生或同時(shí)腋生。有花2~6朵;萼筒很短,萼片披針形,不相等;花冠與萼片等長或長過萼片,蝶形,黃色,旗瓣有爪,圓形,翼瓣倒卵狀長圓形,較旗瓣為短,龍骨瓣與翼瓣等大,向內(nèi)彎曲;雄蕊10,單體,藥2室;子房線形,花柱長,柱頭稍斜。莢果膨脹成膀胱狀,長2.5~3厘米。種子20~30顆,腎形。花期6~10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甘、微苦,平。
養(yǎng)肝滋腎,止咳平喘,調(diào)經(jīng)。用于肝腎不足所致頭暈?zāi)垦#Q耳聾,遺精,腎炎,支氣管炎,哮喘,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
《中藥大辭典》
苦微酸,寒。
入肺。
斂肺氣,補(bǔ)脾腎,利小便,消腫毒。治久咳痰血,耳鳴,耳聾,夢(mèng)遺,慢性腎炎,膀胱炎,腎結(jié)石,扁桃腺炎,淋巴腺炎,疔毒,惡瘡。
《中華本草》
苦微酸;平寒。歸肺經(jīng)。滋腎養(yǎng)肝,止咳平喘,利濕解毒。主耳鳴,耳聾,頭目眩暈,遺精,月經(jīng)過多,白帶,久咳痰血,哮喘,腎炎,小便不利,扁桃體炎,腮腺炎,疔瘡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運(yùn)用①治久咳,痰中帶血:
響鈴草蜜炙,煎湯服。
②治氣虛耳鳴:
響鈴草一兩,豬耳朵一對(duì)。加食鹽燉服。
③治病后耳聾:
響鈴草八錢,石菖蒲三錢。煎水服。
④治夜夢(mèng)遺精:
響鈴草五錢.夜寒蘇五錢,爬巖龍五錢,毛藥五錢,雙腎草三錢。燉肉服。
⑤治虛弱氣墜:
響鈴草根五錢,一朵云三錢。燉肉服。
⑥治疔毒、惡瘡:
假地藍(lán)全草,搗爛敷患處。
【備注】在四川地區(qū),同屬植物豬屎豆、野百合及條葉豬屎豆等的全草,與本品同等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