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在會上介紹,3月1日至14日,本土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已經超過15000例,波及28個省份。
為什么會集中出現較大規模感染?我國的防控策略還有效嗎?后續應如何應對?
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米鋒在會上強調,我國現行的“動態清零”總方針和一系列防控措施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是行之有效的,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
奧密克戎增大防控難度,應對做好“四個更”
近期,在我國多地、多點發生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中,奧密克戎變異株是主要的流行株。
隱匿性強、傳播快是奧密克戎變異株較以往變異株的兩大特點,這使得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成為全球和我國境外輸入以及本土疫情的優勢毒株。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介紹,從目前全球新冠流行情況來看,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病例數超過了既往任何一個變異株流行高峰時的變異株,其導致的住院數和死亡數也較多,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將導致醫療資源的緊張。
不止如此,奧密克戎的“進化型”也在持續發力。雷正龍介紹,近兩個月來,奧密克戎BA.2亞分支所占的比例明顯增加,傳播力更是進一步增強。
“我們發現感染者臨床表現以無癥狀和輕型為主,導致疫情隱匿性傳播,發現比較晚,造成近期的本土疫情頻繁發生,給我們溯源和防控增加了難度。”雷正龍說,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更快、隱匿性更強的特點,防控措施需要更早、更快、更嚴、更實。
全新監測模式,發現感染“再早一些”
既然很多感染者表現為無癥狀,該如何更早發現可能已經被感染了呢?
3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通知,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廣“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監測模式,完善監測預警系統,能夠提高發現的及時性。
“一個人如果剛剛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含量在咽部有一個由少到多的過程,積累到一定載量抗原檢測就可以發現,迅速控制疫情傳播。”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抗原檢測連續5天陰性,就可以認為沒有問題了。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介紹,新的監測模式能充分發揮抗原檢測“早”和“快”這兩個優勢。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無癥狀感染者較多的特點,抗原檢測能夠盡早把可能的感染者篩查出來,在最短時間把傳染源控制住。
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說,如何應對更隱匿、傳播更快的奧密克戎毒株呢?
“接種疫苗和做好個人防護還是防控最主要的措施。”王華慶說,特別強調老年人要做好防護,并盡快接種疫苗,到了規定間隔時間,要盡快開展加強接種。
日增數千例感染者,如何做到救治有力?
連續幾天,吉林省的感染者數字牽動人心。焦雅輝介紹,截至15日上午,吉林省在院病例8201例。其中95%以上的患者是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4%左右為普通型,危重型和重型均為個位數。
“救治采取‘分類救治’的策略。目前看來,吉林省的醫療救治效果還是不錯的。”焦雅輝解釋:所謂“分類救治”就是把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有高風險因素的,如年紀比較大、有基礎疾病的病例,集中收治在綜合能力比較強的定點醫院,無癥狀感染者、輕型病例收治在其他定點醫院以及方艙醫院。
據介紹,國家調派的醫療隊已經整建制接管了收治重型和危重型,以及有高風險因素患者的定點醫院的重癥病區和相關病區。國家隊還進行巡回指導,一旦發現轉重或有高風險因素的患者,將及時轉到定點醫院。
針對重點患者,除了一人一策、中西醫結合等救治策略,我國還實施“關口前移”策略,設置“亞ICU”病房,其供氧條件、監測條件和醫療力量比普通病房好,又不像重癥監護病房有非常多的搶救儀器設備。在“亞ICU”病房里醫護力量配比高于普通病房,重點對老年人的病情變化加強監測,阻斷病程進展,避免進入重癥監護病房。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