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語:????)是華人對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的貶稱。該詞早在清代就已出現(xiàn),但卻是清末民國時期尤其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1年—1945年)才廣泛使用。由于日本派遣大批朝鮮籍軍人到中國東北和內(nèi)地為戰(zhàn)爭服務(wù),使得中國民眾對其恨之入骨,“***”這一蔑稱便大范圍流傳開來。
傳說一
「***」的典故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存在!其實當時「***」并不是一句帶有不屑之意的輕蔑用語,而是一句贊美韓國人非常勇敢的形容詞。話說一千四百多年前,隋煬帝領(lǐng)軍兩百萬入侵高句麗,不過隋軍盡管軍容壯盛、但是最后卻搞得全軍覆沒、非常難堪!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句麗人非常勇敢、極盡所能地頑強抵抗。就連婦女也拿著洗衣服用的搗衣棒(古名叫做「梆子」)不怕死地與隋軍拼命。自此之后,大家都叫韓國人為「高麗梆子」、一千多年來、念著念著就念成了「***」。
由來二
另一種來源說法是“***”一語來自明清時期朝鮮貢使團的雜役,古代朝鮮為中國的屬國,定期都會向中國朝拜和進貢,貢使隊伍中由三使臣(正使、副使、書狀官)、軍官、譯官、醫(yī)官和雜役等組成。根據(jù)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黃普基的考證,棒子原本寫作“幫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時期朝鮮貢使團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這些人由于地位卑賤、素質(zhì)低下,在中國境內(nèi)偷摸扒竊、違法亂紀,給中國***和百姓帶來很***煩,因此造成了中國人對朝鮮人的惡劣印象,而明清時期中國老百姓習(xí)慣稱朝鮮為“高麗”,所以就產(chǎn)生了“高麗幫子”這一蔑稱。它從一個特定的稱謂演變?yōu)椤?**”這一含有貶義的泛稱的歷史過程,反映出的是明清時期朝鮮使團與沿途的中國百姓之間的矛盾。
由來三
有些史學(xué)家認為,這一稱呼是來源于乾隆皇帝,那時候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每年都會向中國朝拜和進貢,那一年朝鮮的國王來北京朝見乾隆,乾隆很高興,在紫禁城宴請他,席間有人端來一盆凈手水,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這盆水里加了點花瓣和鹽。朝鮮國王以為是湯,就端起來喝了幾口,惹得乾隆大笑,隨口說了句:你真是個棒槌啊,棒槌一次在北京方言中就是愚蠢,沒有知識,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半吊子的意思,自從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了棒子。
由來四
棒子是中國人對韓國人的一種蔑稱。好比中國人說日本人是日本鬼子一樣。是一個具有歧視性的貶義詞語。
棒子的由來是,韓國在日占時期,日本由于人數(shù)不夠,但還是要管理東三省,所以設(shè)立很多警察局,這些警察局的警察,都是韓國人。但是日本人又信不過韓國人,就不給他們分配槍支,只給每人一根警棍。
韓國人由于已經(jīng)國破家亡,滿腔仇恨,但是又不敢沖撞日本人,所以就有很多韓國警察,拿中國人來發(fā)泄,天天拿棒子(警棍)棍打中國人。所以慢慢的,東北那邊人,一看到韓國警察來了,就會說,棒子來了。名字也這樣由來了。
那么韓國人又是怎么稱呼我們中國人的呢?其實韓國人也給我們起了外號,那就是“掌柜”。這個外號來源于中國人到韓國經(jīng)商,開中國飯店,所以韓國人稱中國人為掌柜。另一種說法就是在1953年前,在韓國的中國人掌握了大部分的財富,所以韓國人稱中國人為掌柜。
國與國之間交往,難免會有外號。如今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希望見到“巴鐵”,而少用一些貶義稱號。如“毛子”,“小日本”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希望中國和鄰國的關(guān)系越來愈好,國民之間也能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