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洗這個詞,從很多年前剛剛進入我們的視野,到現在街邊大大小小的干洗店,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那么干洗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操作。干洗,是除水以外的的其它液體來清洗衣服、床上用品、裝修材料和其它紡織物的過程。由于水會對某些面料,例如羊毛、皮革和絲綢;洗衣機會對紐扣、蕾絲、亮片和其它裝飾品造成傷害,所以人們選擇將這些衣物送去干洗店。
干洗不用水,那要怎么樣才能清除掉衣物上的污漬呢?通常干洗店會使用各種溶劑來清潔,過去用的溶劑有汽油、煤油、苯、松節油和石油,但是這些溶劑都是易燃物,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根據國家干洗修復聯盟(SCRD)提供的信息,20世紀30年代,有一些不易燃的合成溶劑被開發了出來,例如全氯乙烯和十甲基環五硅氧烷,這些溶劑直到今天還在被人們所使用。
這些溶劑在干洗的過程往往搭配著洗滌劑一起使用,洗滌劑去除污垢的方式通常有三種:一、洗滌劑中的水分可以去除水溶性的污垢;二、令污垢在懸浮在溶劑之中,使其不再滯留在衣物上;三、作為點樣劑滲透衣物,幫助溶劑去除污垢。
干洗店柜臺后邊碩大的機器也同樣顯得神秘,根據干洗協會(DLI)的說法,干洗機由四部分組成:儲存溶劑的儲罐或底罐、讓溶劑在機器內部循環的泵、捕獲固體雜質和污垢的過濾器以及用于放置被清潔物品的輪桶。
在干洗過程中,泵首先從溶劑罐中抽出溶劑并將其送入過濾器以除去溶劑中的雜質,接下來過濾后的溶劑會進入輪桶和衣物充分接觸并除去上面的污漬,然后溶劑會回到儲罐中。將這個過程循環多次就完成了對衣物的清潔。之后,干洗機將除去衣物上殘留的溶劑,這時輪桶的加速旋轉,就像洗衣機的脫水功能。完成上述過程,干洗機還會對衣物進行干燥處理,將溶劑清理得干干凈凈,并將所有的溶劑收集起來,讓它們重新回到儲罐當中。
干洗如此便捷而且能夠保護衣物,它又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根據DLI的說法,干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在龐貝古城的廢墟中找到了關于清潔精致物品***的記錄。龐貝古城在公元79年因為維蘇威火山噴發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在那個時候,大多數的衣服都是用羊毛制成的,我們都知道,羊毛是會縮水的,古時候的人們就已經會使用***的清潔劑來清洗這類衣物,不過那時他們大多用的是堿水和氨水(從尿液中提取),以及一種叫做富勒土的黏土。它們可以去除污垢,吸收汗水和油漬。
DLI還提到,現代干洗的靈感來自于一個笨手笨腳的女仆,她將煤油打翻在一張布滿油污的桌布上,煤油蒸發后,女仆發現原本灑有煤油的地方變得更加干凈。此后,人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來找出哪一種溶劑最適合清潔油污。最終找到了松節油、煤油、汽油和樟腦油等溶劑。
由于干洗機龐大的體型,人們在家中自行干洗的可行性不大,于是干洗店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干洗店,于1825年在時尚之都巴黎開張。那時的干洗是將衣物浸泡在松節油中,然后濾凈風干,使松節油完全蒸發掉。幾乎在同一時間,干洗店也在美國出現,一位裁縫兼發明家ThomasJennings利用干洗來清潔會被傳統洗衣***損傷的衣服。這項工藝在1821年就已經獲得專利,也使得Thomas成為了第一位在美國獲得專利的非洲裔美國人。
后來,人們逐漸重視易燃溶劑帶來的安全隱患,直到20世紀30年代,由于二戰期間石油短缺,美國干洗店WilliamJosephStoddard首次將全氯乙烷用于干洗。
雖然全氯乙烷不那么容易燃燒,但是它對于人們的健康和環境又有負面的影響。根據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的說法,暴露在全氯乙烷中會使干洗店員有很大可能患上職業病。當員工將臟衣服裝入機器,或是在整個清潔過程完全之前拿出衣物或者維護干洗機,都有可能暴露在全氯乙烷的蒸氣中。
長時間吸入這些蒸氣會導致人們出現頭暈、嗜睡、身體不協調、輕度記憶喪失、皮膚起泡等癥狀。此外,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說法,長期接觸還可能對中樞神經系統、肝臟、腎臟和肺部造成損害,甚至會導致癌癥。
市場研究公司IBISWorld的數據表明,目前美國至少有36000家干洗店,但是干洗店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租金上漲、休閑服飾的流行、更為先進耐用的面料的普及都威脅到干洗店的存活。
本文譯自livescience,由譯者bakako基于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