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基礎考試中,唯物論是必考知識點,其中的核心考點,就是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馬克思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人在物質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夠能動地反映物質。所謂能動的反映,就是不光能夠反映事物本身,還可以加入人的加工創造。
意識的能動作用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意識不僅可以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可以通過抽象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動物也可以觀察身邊的事物,但動物不可能認識到地球在繞著太陽轉。也就是說,與動物相比,人不僅能得到事物表面的感性認識,還能得到反映事物本質規律的理性認識。
二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意識具有指導性。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例如小明想在沙灘上堆一座城堡,通過動手實踐,沙灘上就會真的產生一座城堡,沙灘的外觀就會被一定程度的改變。但如果小明只是想一想,而沒有動手實踐,就不會產生城堡。說明意識改造世界的作用是間接的,只能以實踐為中介。
三是意識能夠反作用于主體,影響人的生理過程,具有高度自控性。人的精神是否愉悅,對于其身體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所以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要調整好精神狀態,因為這會直接關系到實踐的效果。
在意識的三個能動作用之中,最為核心的是改造世界的作用。這一部分考點也最為集中。首先,意識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例如一位同學經常受到正向激勵,就會更加勤奮的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提升。其次,意識的東西可以轉化為物質的東西,例如建筑師設計圖紙是意識,把圖紙中的設計付之于行動,干成房子,就轉化為物質。第三,意識不能替代物質,例如畫餅不能充饑。第四,意識不能創造物質,例如中國有龍的文化,但不能創造出龍這種動物。所以概括起來就是:意識可以轉化和改造物質,不能替代和創造物質。
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要實踐,實踐是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根本途徑。其次,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盲目的。第三,發揮意識能動作用,還必須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都依靠一定的工具、儀器設備、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狀況,只有適時利用已有的物質條件和手段,才能更好地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