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出生地與墓地考
本文作者倪方六
正月團圓不忘祭祖。家有祖,國有宗,中華第一祖宗是誰?伏羲也!伏羲即太昊,亦作大嗥、太皞、大皥、風姓,號伏羲氏,中華“三皇”之中的首皇。傳是上古東夷部落首領,故后被道家稱為“東方天帝”,東方天帝以木德王,木為春,故伏羲又是“春皇”。
(伏羲真像)
伏羲遠早于名聲更大的黃帝,其生年處于父系氏族初期階段,新石器時代早期。他帶著部落成員從野蠻走向文明:教民漁獵畋牧、制嫁娶之禮、畫八卦記事等。伏羲哪一樣創造,都是中華首創,所以,被尊為中華鼻祖——就是中國人的第一祖宗。
要說伏羲的墓,得先從伏羲的籍貫談起。
現在伏羲被尊為神,實際是人,是人就有生有死。哪伏羲是哪里人?出生于何地?一說伏羲出生于“成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
(新疆唐墓出土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伏羲)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羲于成紀。”意思是,伏羲的母親華胥,在雷澤踩到了神的足跡而懷上伏羲,生在成紀。
成紀在哪?位于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境內。中華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二皇這對兄妹,均出生于此,故天水在做旅游廣告時稱是“兩皇故里”、“羲里媧鄉”,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另有一說:成紀是伏羲的成長地,出生地在“仇夷”。
宋代羅泌《路史》記載:“太昊伏羲氏華胥,居于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于仇夷,長于起城。”文中所記“仇夷”在哪里?《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西漢緯書《遁甲開山圖注》:“仇夷山,四面絕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處。”
(供奉的伏羲塑像)
《路史?后紀一》釋稱,云仇夷即今仇池,與彭池、成紀皆西土。仇池山:在今甘肅省成縣西。
因為母親華胥居住地的原因,還有伏羲出生于“渝水”的說法。《路史》又注:“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今閬中渝水也。”
伏羲出生地為什么不統一?一是因為人物久遠,無從考證,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比較來說,“伏羲出生于甘肅天水”的說法是主流觀點。
(天水伏羲城)
相對來說,伏羲的葬地爭議較少,其墓即位于今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訪求歷代帝王陵寢,列太昊陵為首,尊為“天下第一陵”。
伏羲出生在西部甘肅,陵墓為什么會在中原河南?這是因為封地原因。
(太昊陵)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太昊,都陳”。《左傳》上釋稱:“陳,太昊之虛也。”也有說太昊都“宛丘”,不論是陳還是宛丘,都位于今河南省淮陽境內。
因為伏羲墓和封地在境內,淮陽因此對外宣稱“羲皇故里”。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來到淮陽,參觀太昊陵后,很少題書的他留下了墨寶,當場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彰顯了圣地。
(***題字)
(***視察河南,時主政河南的***陪同)
淮陽伏羲陵廟出現時間很早,先秦時始建。《詩經·國風·陳風》中有一首《東門之枌》詩稱:“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這里的“宛丘”,就是伏羲死后葬地,古稱“太暤之墟”。
墟即墳墓,又稱“丘墟”、“墟墓”。《禮記·檀弓下》即稱:“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晉人潘岳《悼亡詩》亦稱:“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因為墟墓是死人葬地,民間認為陰氣太重,要少去。
(伏羲墟墓)
宋人王讜《唐語林·補遺一》便認為:“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人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中有一志怪小說:“相傳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瑯瑯。怪曠野那得有是。尋之則一老翁坐墟墓間。旁有狐十余。各捧書蹲坐……”
但伏羲墟墓與普通的墓地不一樣,是游玩賞景之勝地。先秦時,這里綠樹成蔭,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地方。《東門之枌》便是一首愛情詩,說的就這樣的浪漫場景:東門外的白榆樹綠蔭蔽日,宛丘上的柞樹林枝繁葉茂;子仲家的妙齡女子,在綠樹下跳起了舞……
(伏羲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