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飲食文化,可謂是相當豐富多姿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很多花鳥魚蟲可以入食。其中,以花入食的情況比比皆是,流傳的時間也達數年前,可煮湯、炒制、泡茶,或者是用作于調料。就拿黃花菜來說,作為百合科中的一員,經過處理之后,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比如黃花菜燉雞、黃花菜瘦肉湯等等,喜歡的人相當多。
黃花菜還有“萱草”、“忘憂草”、“金針菜”等別名,各地方的叫法不一樣,本身是沒有毒性的,處理后做成菜肴,味道也相當鮮美。但從健康的角度考慮,黃花菜并不能多食,原因在于含有的“秋水仙堿”這一物質,在腸胃內被吸收、氧化之后,會轉變為“二秋水仙堿”,這類物質有一定的毒性,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
而且,黃花菜也不是拿來就能用的,食用之前要先用開水焯上一遍,在高溫60℃左右的時候,有毒成份能被減弱。接下來,則是要再準備一盆清水,將焯好的黃花菜放入其中,浸泡2個小時以上。如此一來,在進行烹制的時候,其中大部分的秋水仙堿,已經被破壞掉了,食用起來會更為安全。
除了可以食用之外,黃花菜還可以入藥,可全草入藥,味苦、辛,性溫,歸肝、膀胱經,具備了散瘀消腫、祛風止痛、生肌療瘡的功效。對吐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癥狀,能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要注意的是,瘍損傷、胃腸不和,亦或者是有哮喘的人,不宜食用黃花菜。
諸多的醫學書籍當中,均有關于黃花菜的記載,比如《本草正義》中提到了:“萱草花,今為恒食之品,亦稟涼降之性?!?、《滇南本草》記載了:“治婦人虛燒血干。”、《日華》則寫道:“謂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蘇頌謂利胸膈,安五臟;瀕湖謂消食利濕熱,其旨皆同。又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爆F今作為藥物使用,應以醫囑為準。
在能食用、入藥的同時,黃花菜的觀賞價值也很高,在古代的時候,常被作為宮廷觀賞花卉,而且葉叢自春至深秋始終保持鮮綠,也是一道風景。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說的是一名侍女在庭院賞花的時候,被黃花散發出來的味道吸引,心生歡喜摘了一朵放在耳后。這一幕恰巧被皇上看到了,很是稱贊了一番,而民間現在所說的“黃花閨女”,便是由此而來的。
一朵小小的黃花,有著各種用途,而經過現代醫學研究分析,黃花菜的藥用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也一再證明了此物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含有大量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物質,尤其是胡羅卜素,超過了西紅柿好幾倍。目前在國內的多個地方,如湖南、江蘇、四川、甘肅等等,均有進行黃花菜的栽培,讓市場需求得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