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學習了幾味理氣藥,今天來聊聊另一味理氣藥——烏藥。烏藥與烏頭、附子可不同。烏藥是樟科植物烏藥,其塊根入藥,如下圖。烏藥主要分布在我國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區,西部陜西地區也有分布。烏藥全年均可采挖,主要用塊根入藥,采挖后將細根去掉,洗干凈后即切成片狀,進而再將其曬干。一般不等曬干再切片。
烏藥味辛,性溫。屬于理氣藥。歸屬肺經、脾經、腎經、膀胱經。烏藥的主要功效是: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烏藥味辛,辛味善走竄善行散,入肺經可助肺宣通,入脾經可助寬中理氣,因此能夠行氣止痛,另外烏藥性溫能去寒,也有散寒止痛之力。當寒凝氣滯時,不通則痛,可見胸腹部疼痛,此時可以取烏藥理氣寬胸,散寒止痛。
烏藥又可以入腎經、膀胱經,溫腎散寒,縮尿止遺。遺,指的是遺尿,腎陽不足時,膀胱氣化無力,膀胱虛冷,小便頻數,或是夜班遺尿,此時可以用烏藥配合益智仁、山藥等治療。
古文:
《本草衍義》: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氣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痛,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每于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于憂郁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不賣藥!不賣藥!不賣藥!
如有不適,建議正規醫院及時就診,網絡上很多所謂“名醫”,有行騙可能,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