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分地點地大聲呵斥孩子,有的父母甚至不分場合的動手打孩子!大聲的呵斥孩子不僅沒有大用處,還會讓孩子的大腦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在這期間你和孩子講任何的話,任何的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如果長期大聲呵斥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孩子會以固執、沉默的方式來和父母進行對抗!呵斥孩子會讓孩子有心理負擔,這種心理負擔會轉化為心理壓力,會變得害怕懲罰、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甚至有些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這種方式,已經變得無所謂,只是聽聽而已。父母的這種大聲呵斥的行為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有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信息的表達,語言占7%,聲音占38%,表情占55%。教育孩子的內容再好,只要一吼孩子,一切前功盡棄。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用和藹的態度,低聲緩慢的語氣進行說教、引導,孩子的緊張情緒會得以平穩,父母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孩子就會很容易的接受。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帶孩子出去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總會要求父母購買,不給買就大哭大叫,這時父母顧著自己的面子要不就是妥協,要不就是任憑孩子大哭大鬧,這時候父母如果可以把孩子拉到無人的地方,小聲肯定的語氣對孩子說:“寶貝,你要的玩具媽媽不會給你買的,前幾天也給你買了一個小一點的這個玩具呀,你看這里有那么多的小朋友,你要是一鬧媽媽一生氣肯定會批評你的,被別的小朋友看見了多不好意思呀。你這樣無休止的要玩具是不對的!家里的玩具照樣可以玩是不是?”悄聲細語的對話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如果父母用悄聲細語的溝通方式來教育啟發孩子,一定會受到孩子的歡迎!
父母應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點,低聲細語“冷處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嗓門越高往往教育效果越是不理想。并且大喊大叫會讓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如果在批評孩子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都在發脾氣。批評就會伴隨著哭鬧、打罵,這種教育效果沒有任何作用!如果父母將這種教育換成低于平常聲音批評孩子,這種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效果往往要比大聲訓斥效果好,這種教育叫低聲教育。
第二點,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做到冷靜。不論有多氣都要壓制自己的怒火,了解整個事情的經過,為什么會犯錯?應該怎樣改正?這樣一來,孩子不僅知道哪里做錯了,還會記住父母的教導。
第三點,適當的沉默。很多孩子對于父母的批評不以為然,如果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與平常相反的保持沉默,孩子反而會很緊張,下意識得會反省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