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幽州是現在的河北、北京、天津北部一帶。幽州以幽州突騎聞名古史,不僅是隋唐時北方的交通中心、軍事重鎮、商業都會,也是古九州和漢十三刺史部的其中之一。幽州原來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周禮》“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
歷史沿革:
1、先秦
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號燕。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并為七雄。燕昭王時秦開破東胡后,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
2、秦朝
秦始皇滅燕,沿燕建制,仍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3、兩漢
西漢時,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4、魏晉
三國魏晉時期,公孫瓚及公孫度分別占據幽州諸郡。魏滅燕之戰后,尤其晉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國二十三,幽州轄境日漸縮小。
5、南北朝
北燕、北魏時期僅領燕、范陽、漁陽三郡。北齊、北周時為高寶寧管理。
6、隋朝
隋煬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隋滅高寶寧后由鄧暠鎮守。
7、唐朝
唐武德元年復為幽州,后又置東夷都護府。唐玄宗先天二年設置幽州節度使,幽州節度使負責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陽郡,今北京),統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恒州等9州。
天寶元年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范陽縣,本幽州或范陽郡屬縣。大歷四年后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與此不同。
8、宋遼
五代十國時期桀燕滅亡后,天福元年,后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遼升幽州為幽都府,遼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興建土木,定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為行政區劃不復存在。宣和五年宋朝重金贖回幽州。因張覺事件宋朝又失去幽州。